• 11

【慈濟向錢看?】 考量利潤?換藥挑「價差最大」,不考慮療效!醫師:祝台灣人健康

不只慈濟吧
ebola01 wrote:
醫改會批慈濟 收捐...(恕刪)
吃黑心食品生病進醫院還要吃黑心藥品受罪,為了扶植國內藥廠把民眾當白老鼠試驗,這沒人管嗎?吃了黑心油或黑心食物身體其實也沒怎麼不舒服就可以引起眾怒,吃了醫生的藥發現無效或產生奇怪副作用卻沒人質疑與抗議嗎?只怪醫生嗎?
現在每家醫院都靠藥價差賺錢, 這早就不是新聞了
長久以來的天主教體系醫院被慈濟侵蝕利潤了嗎? 現在是宗教戰爭?

藥價吃健保 全民買單
2011-05-02 天下雜誌370期

「新藥價黑洞」籠罩台灣,台灣已成吃藥國家。 為用藥逐利,藥商、醫院聯合扭曲健保制度,一個台灣病人平均比OECD國家的人,多吃六倍的藥,二○○五年每五百個台灣人就有一個人洗腎。 健保制度中原本立意良善的「藥價差」,為何成為醫院人員的專業黑洞、病患的健康黑洞?藥商與醫院如何墊高藥價,吃掉我們的健保費?


冬季的安平港,海風冷冽,一旁的台南地檢署大樓,像是固若金湯的城堡,鎮住寒風陣陣進逼。

儘管天色陰暗,南檢八樓的辦公室卻依然燈火通明。檢察長朱朝亮正帶領檢察官吳維仁與一群檢肅黑金專組的成員,在一個堆放三百多箱資料的房間裡,忙碌地來回穿梭。吳維仁與同僚劉永煌、陳錫賢等人,雖然個個身高接近一八○公分,但站在與天花板齊高的紙箱堆旁,仍相形矮小。

這三百多個紙箱,裝著去年五月開始,南檢偵辦「藥價黑洞」健保詐欺案,連續搜索生達、中國化學、永信與南光等藥廠,又搜索國內十三家醫院、長庚大學與健保局等地,扣押大批出貨單、發票與藥品交易報表等資料。

額外的一百億黑洞

上萬頁的報表數字,令人眼花撩亂。「剛開始,不知道從何下手,只好一頁頁去翻,找出有什麼不尋常,」劉永煌認真地說,「直到頭髮白了的時候,才弄清楚藥商與醫院怎麼聯合墊高藥價,吃我們的健保費。」劉永煌白髮的代價是值得的。

去年健保局調查市場上的藥價差,認為只有兩百億。今年初,在南檢的協助下,健保局十年來首度發現原來醫藥界浮報藥品交易價格的情形氾濫,有額外一百億元的藥價差被隱匿,形成不為人知的「新藥價黑洞」。

「醫藥界常以『市場機制』為由,不認為虛構藥價有錯。事實上,這樣的行為,是騙未來的健保藥費,使健保局逐年壓低藥費支出的能力破功,」檢肅黑金專組主任檢察官曾昭愷指出。

一九九八年,衛生署有鑑於藥費支出過高,修改健保法訂定藥價基準制度。鼓勵醫院向藥商採購藥品時,在藥價基準內與藥廠議價,殺低藥價,使藥價差歸醫院,享受努力議價的成果。

健保局則透過藥價調查,了解市場上各藥品的實際交易價格,每兩年適度調降藥價基準,節省未來的藥費支出。省下來的錢,則用於引進治療癌症或罕見疾病等新藥。

但是,表面上看來合理的議價制度,卻因藥商惡性競爭,與醫院經營過於依賴「以藥補醫」而變質,成為新的藥價黑洞。健保局漠視此一行為,間接助長黑洞擴大。

根據健保局的統計,西醫醫院門診的藥費支出,歷年來都佔了所有門診醫療支出的三分之一左右;在醫學中心,更佔了將近五成。醫院靠藥價差營利,後果就由民眾承擔。

醫院靠藥價差賺錢

長庚大學天然藥物研究所教授王惠珀拿出統計數據證明,台灣病患每張的處方箋用藥品項,是OECD國家的二.二倍,而用藥量是六倍。一個台灣病人平均比OECD國家的人,多吃六倍的藥。
此外,台灣藥師每天平均調劑的處方箋多達一百五十張以上,是OECD國家的四倍。OECD國家藥師平均每十二分鐘才調劑一張處方箋,但台灣是每三分鐘就開一張。

「當藥師淪為配藥工,病患的用藥品質如何受到保障?不必要的藥品吃太多,難怪台灣洗腎人口節節上升,」王惠珀說。

統計數字顯示,目前台灣洗腎人口快速升高,已經從二○○○年的每七百五十人中有一人洗腎,變成二○○五年的每五百人就有一個人洗腎。

被壓抑的專業

當藥價差成為醫院經營主要收入,激烈競爭下,醫院太強調經營績效的成果,藥價差反而成為醫院人員的專業黑洞,病患的健康黑洞。

一位台北市立聯合醫院精神科醫師就說,過去每年調整藥物品項前,會徵詢醫師臨床使用經驗,現在則直接換藥。醫師開藥時,醫院在電腦輸入藥名時,跳出「本品項已由同成分他項藥物取代」時,才知道已經又被換藥了。如果向上反應,得到的答案也是「新品項通過衛生署核定,與原項藥效相當,請醫師向病患澄清疑慮」的制式回答。

另一位市醫的精神科醫師就說,過去常用的安眠藥史蒂諾斯(Stilnox)被換成了國產藥舒夢眠錠(Sleepman),儘管無法證實是不是因為療效真的不同,但許多病人的確反映「怎麼都睡不好」,不適應換藥而轉院。他無能為力,也很無奈。

藥商割喉迎合醫院

靠藥價差營利的醫院,把壓力往藥廠送。面對經營管理力量主導一切的醫院,藥廠只有想盡各種方法迎合院方的需索。

「請會員注意,台大醫院被中央健保局追討十四億元,分二十四期償還;北榮被追討十七億元,恐將造成藥價差擴大,」在去年的中華民國西藥代理商業同業公會的內部會議中,與會的業者焦急討論因應之道。

當藥品採購成為藥廠間價格廝殺的肉搏戰,有些藥商明白提供給業務人員「教戰守則」,內容詳盡記載各醫院的議價要求。

「A醫院合約上載明要求固定提供三○%的折讓外,復要求再提供三○%折讓金,必須固定於年底前匯入指定帳戶」、「B醫院要求藥品買一送二」、「C醫院要求固定金額的現金捐贈,將款項匯入附設學校發展基金會。」在台南地檢署查扣自藥商的資料中,赤裸裸地記錄著不同醫院的需求。

然而,這些「折讓」、「贈品」、「現金捐贈」等變相的交易回饋,私相授受,醫院與藥商卻沒有誠實向健保局申報,使健保局無法得知市場上真實的藥品交易價格。

明暗交互施壓

羊毛出在羊身上,藥商為避免利潤被藥價差壓縮,藥商團體會想辦法動用政治力量,各擁民意代表「明的、暗的」,向上端介入健保局核定藥價的過程,或透過民意代表的黑手,向下影響公立醫院的藥品採購。
與美國在台協會近在咫尺的中央健保局辦公大樓,時常可見金頭髮、白皮膚的美方官員,帶著國外藥廠代表與台灣的經銷商,出入健保局高層的辦公室,針對某項原廠藥被核價過低,「表達嚴正的關切」。

「外國官員通常都明著來遊說,要求制度上給原廠藥更多的特別保障。不滿意結果,就祭出『三○一條款』,威脅要貿易報復,」一名健保局官員不以為然地表示。外商說不動健保局,就透過外國官員,將壓力一路向上施加到衛生署、行政院。

本土藥廠或藥商則較常各自找熟悉的立委來運作,甚至藉由審預算施壓。

在南檢扣押的健保局資料中,就發現很多來自各黨各派立委辦公室的公文或傳真。

有的公文,直接點名「委員針對某項藥品核價過程有疑義,要求貴局科長級以上的承辦人員,前來委員辦公室說明審核過程。」藉此對官員造成心理壓力。

有的立委做法就比較含蓄。直接把藥商反映「希望免予調降X藥的藥價基準」信函,蓋上立委辦公室的戳章,傳真或送到健保局,要求關照。如果對處理結果不滿意,立委就透過委員會質詢時,「修理」健保局官員。

由於私立醫院議價能力強,「殺價能力」為公立醫院所不及,因此藥商從私立醫院損失的藥價差,會想辦法從公立醫院補回。

假助理、真藥商

每次公立醫院舉辦藥品採購招標的季節時,常可見拿著「某立委辦公室主任」或「某市議員助理」名片的藥商或業務,穿梭採購部門做生意,要求該醫院選購自己經銷的藥品。

「一般立委是花薪水養助理,這些藥頭立委、藥王市議員,卻是讓助理出錢養,」一名熟知內情的人士說道。

為降低公立醫院的藥費支出,提升藥品採購流程,近年公立醫院紛紛進行藥價改革,但都遭遇強大的政治阻力。台北市立聯合醫院就是一個例子。

利益反撲改革險阻重重

「政治這種東西,沒有是非,就像特別費事件一樣,不知道哪一天會被抓去關,」再回憶起擔任市立聯合醫院院長時推動藥品採購改革的過程,現任新光醫院副院長張珩推推鼻樑上的細框眼鏡,苦笑著說,「推動藥價改革是有風險的,因為擋人利益,隨時會被抹黑與污衊。」

張珩說,管理好的私立醫院,大都把藥品項目控制在一千種以內。但市立醫院整併前,每家醫院採購項目都超過一千項,整體看起來,市醫的藥品項目多達三千項,使得每項藥品採購量少,單價買得貴,甚至加上藥品管理費用後,沒有藥價差,還要虧錢。

他接任院長後,除了將藥品項目整合,招標方式也從單獨對各自「廠牌」議價的方式,改為以同成分、同療效的藥品分組競標,由出價最低的廠牌得標。

「某項降血壓藥健保給付價十元,如果知道長庚一顆三元,藥商卻賣市醫一顆七元,明明市醫採購量比長庚多,為何要接受?」張珩問。

變革引發了藥商反彈,透過議會質詢,壓力如排山倒海而來,黑函攻擊滿天,讓張珩大嘆不如歸去。

張珩說,其實過去市醫不是沒有價差,只是過去價差是「黑的」,被藥商拿來作公關,用來招待少數醫師、採購或民代,做為進入醫院的門票;現在改革則是讓價差「變白」,讓價差能進入醫院,議價成果能變成醫師和醫事人員的獎勵金,而不是私人的收入。

「聯合採購,一年就省下七億元藥費支出,這才是將藥價差還富於民啊,」他說。

緊接市醫改革的腳步之後,最近署立醫院也計劃修改藥品聯合招標的方法,以同成分、同療效的藥品分組競標,並將採購的品項從兩千多項減少到一千五百多項,引發各大藥業團體的集體反彈,甚至到立法院找立委陳情,向衛生署施壓,要求暫緩招標。

讓藥價差使用合理化

「不可諱言,藥界反彈的壓力很大,但這次在檢調的幫忙下,藥價改革勢在必行,」承辦署聯標的署立豐原醫院院長陳進堂說。
醫改會董事長張笠雲指出,一顆藥從藥廠生產出來,銷售到醫院,最後進到病患的口中,每個環節都會產生「藥價差」。這些價差,既然來自全民繳交的健保費,不應只視為經營利潤,更應視為「知識作價」、「專業作價」,用來提升醫藥專業與服務品質,並且攤在陽光下,供大家檢視。

儘管這幾年醫改會不斷訴求醫院公開財務報表,但大多數的醫院藥品收入有多少,這筆錢拿去做了什麼,是不是回饋在病人身上,對外界來說還是一筆迷糊帳。

「帳如果清清楚楚,讓民眾知道有多少藥價差進到你的口袋裡,外界就可檢視醫院藥劑部聘的人夠不夠?是否提供民眾足夠的醫療服務與諮詢?」張笠雲指出,「可是,醫院現在都以營業機密搪塞,拒絕將賺得的藥價差接受檢視。」

和信醫院院長黃達夫回憶,過去他旅居美國時所服務的杜克大學醫學中心,就公開讓大眾知道它有三○%的利潤,怎麼使用這三○%,包括藥師的薪資,庫存的管理,以及品管的投資等。

「就像賣車,中間商能從轉手中得到利潤,但中間商也要回報以服務、維修等一樣,藥價差的利潤應該是透明、可追蹤、可要求的,」他說。

衛生署副署長陳時中說,要能跟社會證明,藥價差是使用在對民眾有效的好地方。「不然,民眾對於藥價黑洞的印象揮之不去,我們怎麼去說服民眾他繳交的健保費沒有浪費呢?」他說。

這次檢調大動作打擊藥價黑洞,看似讓醫藥界矇上陰影,實際是扭轉健保浪費的契機,使原先暗不見底的黑洞,因為透明化,成為提升醫療品質的向上力量。
gatewaya wrote:
現在每家醫院都靠藥...(恕刪)
藥價吃健保 全民買單
2011-05-02 天下雜誌370期


老新聞了, 不是實情
藥界利潤高, 獻金多, 廣告多, 政界, 媒體相挺, 用很特別的研究, 來黑心歪曲

各位買東西會不會殺價? 明知1個5元, 賣10元, 會不會殺價?
殺價之後, 健保局隔年用殺價後的價格給付, 根本是藥業的夢靨, 所以強力反撲
如果沒有砍價, 又加上年年天價專利新藥, 搞不好健保費加倍, 或是不給付新藥

關於吃6倍藥問題,
台灣人吃6倍藥, 藥費卻比外國人低很多, 完全不合理
外國人看診貴, 很多買成藥, 不在處方裡面
外國人吃藥多少, 根本不能看處方每張多少藥,
感冒就有4-5種藥, 但外國人通常買成藥,

關於台灣藥費比例高, 分明是看診費低造成,

同樣的健保身分, 有的人吃原廠藥(高貴), 有的人吃學名藥(平價),的確是不公平,
比較公平的價差自費

NinaLinad wrote:
不只慈濟吧...(恕刪)

ebola01 wrote:
醫改會批慈濟 收捐...(恕刪)

先標住起來慢慢看多謝
https://ace0156.pixnet.net
  • 11
內文搜尋
X
評分
評分
複製連結
請輸入您要前往的頁數(1 ~ 11)
Mobile01提醒您
您目前瀏覽的是行動版網頁
是否切換到電腦版網頁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