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2

中韓FTA正式簽署9成產品將進入零關稅

economic wrote:
從歷史經驗看能夠成功的比例太低了

事實上,在下就是認為現狀正是個長期的歷史因素所致。
例如歐美發展得早亞洲非洲等幾百年,
一直從其他地區進低價位的原物料,製成高價位產品再傾銷,
造成國民所得/生活條件高低傾斜的現狀。
先進國家是歷史優勢發展下來的高端鏈,在國際上評比因此人生而不平等。
或許可以說目前屹立不搖的高價值企業,有許多正是這樣長期淘汰下存活過來的。
事實上也真是如此,例如您說的義大利時尚、瑞士鐘錶等,頂級廠一堆一百年上下的歷史累積 XD
這與您考量到的成功比例並不違背。
瑞士當年在石英錶問世風暴,倒了8成以上小廠,但現在活下來的都可以算是碩果僅存的高級錶 XD
雖然成功比例不見得高,不見得一定能變成頂級廠牌,躁進的HTC正吃足了苦頭 :P
但積極推升並不會沒有效果,只要他存活得了,一定有收穫,總比原地踏步不去做來得好。
我們本來就遲了幾十年百年的時光,現在還不急起直追,更待何時?

但在下認為如果這是基於歷史因素,那當目前大型企業紛紛外移到廉價勞力的國家設廠,
本部提供的工作機會沒有如同以往那麼多的時候,要怎麼解釋會否對本國帶來龐大利益。
從前這種歷史因素的成功,通常是因為直接本國生產、本國外銷,所以帶給當地就業者莫大好處。
莫非要學美國一樣徵收海外營利稅?

可能您下文提到的大企業大賺錢,國民卻無法共沾利益就是如此。
至少政府應該還是會享受到稅收、就業機會跟賺取外匯等的部分好處。
但無論如何,在下還是覺得韓國企業在布局搶占的企圖心某個角度來說,
確實是很可怕又值得敬畏的(站在競爭國的立場)。
長期以往,在下也覺得他們許多產品至少在能見度上大有長進時,
也多少有品牌形象提升的效果。
他們之所以那麼敢於灑錢在搶贊助找代言爭加曝光度等,
各種世界級體育賽事的廣告費大概是所有廣告類型中最天價的,例如世足賽 /.\
可想而知他們確實就是不惜一切要打響名氣,躍升全球一線大廠,不干於某個地區國內的大牌而已。
當然有沒有辦法對整體國民生活水準帶來足夠改善,那就不得而知了。




wecotu wrote:
台灣是靠出口賺錢養...(恕刪)


這種觀念是不正確的
只有在經濟發展的某一個階段才是真正靠出口,那時候需要靠出口來累積資本,但是一般來說人均GDP一萬左右後,國內的購買力上升,整體的經濟結構也會跟著改變,從這以後就不是靠出口了
以台灣經濟發展的歷史經驗看,1950年代勞動力以農業為主,那時候超過60%,再來是1970年代的工業,那時從事製造業的勞動力超過60%(那才是你說的出口養台灣的年代),1980年代開始,服務業慢慢興起
以現在台灣的三級產業勞動力結構,服務業聘僱超過60%的勞動力,製造業約35%,農業約5%,製造業的30%還不是都外銷,包含內銷在內,台灣的貿易額大,但是聘僱的絕大多數勞動力根本不在台灣內部
台灣的高中是不教很基礎的經濟觀念,主要是不考試根本沒人會覺得這重要,沒適當的基本觀念,才會媒體說的有錯也沒辦法判斷
一雙玉臂千人枕、半點朱唇萬客嚐,還君明珠雙淚垂、恨不相逢未嫁時
peng321 wrote:
是啊但80歲也可以...(恕刪)

economic wrote:
不會回你吧
不是真的...(恕刪)


既然討論的是政府可不可以說一套 做一套 那麼舉一邊打房一邊放寬青年貸款到沒有上限 當然是說一套做一套的證明
至於這個貸款到底有沒有風險 自然不會有什麼風險 拿稅金選前去替公務人員加薪也不會有什麼系統性的風險 同樣的錢增加教育經費或投資新興產業比起來也不會有什麼系統性的風險 而是讓人看得起看不起的問題 這不是經濟問題 而是政治問題
至於換人做會不會有這種問題 一定會的 權力造成腐化 只能用做不好換人做 輸的回家反省這種做法
只用經濟觀點看問題會落入頭頭是道但是偏離現實的結果喔

Stereophotography wrote:
既然討論的是政府可...(恕刪)


所以解除年齡限制的到底該不該罵?

請不要用政府兩字混過去
立法院訂的法案
政府只能依法行政

解除年齡限制的 就是那幾位立法委員
說一套做一套
沒錯吧

那別客氣 快罵他們說一套做一套呀

peng321 wrote:
所以解除年齡限制的...(恕刪)


無限迴圈?
就跟你說這兩個方案根本就兩件不同的事 拿明朝的劍斬清朝的官?

Stereophotography wrote:
無限迴圈?就跟你說...(恕刪)


立委薛凌、許添財及高志鵬等提案指出,針對行政院為實現居住正義,所提「青年安心成家與整合住宅補貼方案」,雖放寬款年限為30年,但申辦對象分別限制須為20歲至40歲新婚或育有未成年子女,或20歲至45歲名下無自用住宅等條件,已造成民眾困擾,主管機關應取消不當限制。【經濟日報╱記者陳美珍/即時報導】2011.05.16

2011年是明朝還是清朝?

還是你前面罵的是明朝或是清朝?

80歲申貸是不對的是你說的

所謂兩件事完全不同在那?

名字嗎?

願聞其詳

Stereophotography wrote:
那麼舉一邊打房一邊放寬青年貸款到沒有上限

這兩件事到底有何衝突,解釋一下如何?
打房又不是要所有人都不買房.

別老是拿預設結論當理由..

Stereophotography wrote:
只用經濟觀點看問題會落入頭頭是道但是偏離現實的結果喔


重點是你有看清楚現實嗎?沒看清楚就說政策有問題
房價是台灣高還是台北高,從這基本核心看就知道這兩個政策本身對應的東西不一樣
台北房價高,或者連同部分台中、新竹、桃園房價高不等同全部台灣房價都高,針對這部分房價採取相對應的政策
青年購屋那是另一回事,給有買房需求者適當的房貸跟房價有很大關係?低房價地區工作的年輕人要在工作地點附近買房還得受到台北房價高的波及而不能有比較好的條件貸款?
又不是所有人或所有有購房需求者都住在房價高的地方
且以購買者狀況來看,在房價不合理高價時會有多的吸引力去購買?會為了那一點點利差和貸款年份,然後去買比正常合理價格高幾成的房屋?看看大台北的成交數量也知道那不是真實狀況
政府的職能也不是過度的干預市場價格,民眾買到便宜賺到和買到太貴虧錢都不是政府該負責的,政府要負責的是當因為這些都透過了金融體系,不合理的高價又有太高的貸款成數,當價格下跌時會引發金融體系的系統性風險,這很可能得納稅人來買單賠償,避免這種事情才是政府該做的,至於買賣不論是自住或投資,賺賠那是民眾要自己承擔的風險,不合理的高價有那一點利率或貸款時間來交換是否適合,民眾得自己判斷

先用政治正確去看經濟政策,根本不會有客觀的觀察,我不覺得我用經濟觀點看政策的說服力比你的說法差,至於誰的說服力好一點,其他看的人會自己判斷
一雙玉臂千人枕、半點朱唇萬客嚐,還君明珠雙淚垂、恨不相逢未嫁時

cc2009 wrote:
中韓FTA正式簽署...(恕刪)


韓入中有產品零關稅
相反的代價一定也是中入韓也要有產品零關稅

韓國政府真有魄力 不用理會被中輸入韓的相關產品的制造者

反正有實力產品勝出

如果在台灣 那些人就會出來用選票來抗議

然後又停擺了 

國家要定出每個國家的方向 不是每個產業都要顧 最後都沒競爭力了!!!


有得必有失 天底下沒十全十美的事
eternita wrote:
在下就是認為現狀正是個長期的歷史因素所致


有些是,但也有些不是,甚至也可能轉變
瑞士的手錶工業就很有趣,最早因為瑞士擅長小型的精密加工,本身也有優質鐵礦,鐘錶這一類小的精密加工和儀器很擅長,這讓瑞士手錶(落地鐘反而是德國比較強)一直是產值最大的產地,這種現象直到CITIZEN推出了石英錶就大改觀,那時整個瑞士的機械錶行業受到了極大的衝擊,很多廠被迫整合在一起(swatch就是這樣時代下的產物),日本手錶在那幾年迅速的擴大了市場佔有率,事實上直到現在,瑞士錶也是在高端市場而已,中、低端是各品牌包含石英錶的地盤了
以為石英錶就沒有技術,世界上符合技術和成本生產tunung fork的廠商一隻手掌都有剩,但也變成了只能在低端市場,可這改變了鐘錶的成本,讓絕大多數的人都可以買得起

eternita wrote:
積極推升並不會沒有效果,只要他存活得了,一定有收穫,總比原地踏步不去做來得好


重點在要能存活,擴張是要付出資源的,失敗是要付出代價的

eternita wrote:
我們本來就遲了幾十年百年的時光,現在還不急起直追,更待何時


我是沒有這樣覺得,能找到自己相對有競爭力的位置遠比一直往上爬來得好,往上有往上的競爭者,競爭不過幾乎難以回頭,在自己的位置一直保持相對的競爭優勢並不是個比較差的策略,更何況要追也得看自身的條件,不論台灣或韓國,條件都算差的

eternita wrote:
果這是基於歷史因素,那當目前大型企業紛紛外移到廉價勞力的國家設廠,
本部提供的工作機會沒有如同以往那麼多的時候,要怎麼解釋會否對本國帶來龐大利益。
從前這種歷史因素的成功,通常是因為直接本國生產、本國外銷,所以帶給當地就業者莫大好處。


國際企業管理有一門課是國際進入策略,企業在進行國際化的思考有很多不同的想法,成本並不是唯一的想法,雖說企業進行國際化中很大的比例是成本考量,但不是唯一的
還有在經濟中本來就是基期高的失去了成本優勢,不然那些基期低的怎可能有機會發展起來,外移的產業其實是數字好看而已,真正對國內的實質幫助不大,但也因為有這種外移,那些基期低的國家和地區才能發展起來
世界上很難再找一個如同中國的案例是很難有大國有那個條件了,印度每一次剛有起色就掉下去了,以印度現有的條件幾乎沒機會發展起來的

從歷史看,當工業為經濟主體時發展最快,那時大多是你說的本國生產和外銷,但發展快,成本增加的也快,到一定程度後,因為成本的外移幾乎是一定的

eternita wrote:
至少政府應該還是會享受到稅收、就業機會跟賺取外匯等的部分好處


這個是相對性的,韓國大企業現在在國內被人批評的是這些大企業拿掉了國家很多的資源,但給的稅收和聘僱的勞動力根本不成比例,三星在國內的聘僱數可能不到十萬,但是靠政策拿到的資源非常大的,這還包含了韓國央行刻意的壓低匯率部分,這種比例不符合國民福利的最大化

類似台灣和韓國最大的麻煩是自己的市場是太小的,在別人的市場,投入大而當地民眾會不會長期的買單那可難說了,三星每年的廣告費可不低,可這兩年的市場佔有率還是往下掉,這種不確定性的風險太大了
一雙玉臂千人枕、半點朱唇萬客嚐,還君明珠雙淚垂、恨不相逢未嫁時
  • 12
內文搜尋
X
評分
評分
複製連結
請輸入您要前往的頁數(1 ~ 12)
Mobile01提醒您
您目前瀏覽的是行動版網頁
是否切換到電腦版網頁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