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語稱呼可追朔至台灣清治時期,1852年劉家謀於《海音詩》中提及:「耗擲饔飧百口糧,如山狼籍不堪償;傷財翻被居財誤,浪說紅龜是吉祥。吉凶事,皆用『紅龜粿』;臺語『龜』若『居』,取『居財』之意也。
「臺灣話」最早出現的文獻是1874年《李文忠公選集》第一冊/同治十三年/上海探信(三月十二日)
(附):『所有東洋興兵打臺灣生番地方之事,連日議論紛紛,頃由長崎信來,知日本派柄川宮(柄川名,宮即親王也)總督其事,李仙德參議。李即去年隨副島來過,本美國人,曾任福建領事,會說臺灣話。』
「閩南語」一詞最早出現於1935年5月6日上海《申報》,後來蔣介石帶進台灣,為了去台灣化
「河洛話(語)」一詞則是1955年吳槐發表〈河洛語中之唐宋故事〉後所使用
所以台灣最古老說法是台語無誤
兩軍對峙今若何,戰聲恰似迅雷過,奉天城外三更雪,百萬精兵渡大河
你的字典是哪一國文字?
想通這個點就不會想使用拼音文字去取代漢文的象形文字,
這些拼音文字,聽說有很多版本,因為來傳教的不一定只有使用英文或是美語,
也有可能是西班牙或是拉丁語,
總之這些傳教人員為學習當地原著民語言,用拼音法寫文,
那麼當時這些人一定有一本字典去翻譯這些原住民語言,
這個方法在沒有文字的地方的確很好用,
但是萬一這個翻譯字典失落或是斷代了,
那麼今日所謂拼音只是天書,沒人會懂這個拼音文字代表甚麼???
我們所使用文字就是大家所說的正體中文,
這個文字已經使用超過千年,定型也超過千年以上,
這個文字系統常用字也不過幾千或是上萬,
就算進入資訊時代,也不用每天去製造新字,來代表新發明的事物.
我們有自己文化與語言,千年傳統值得學習一代接一代.
有些人一直推廣使用拼音來代表這是台語,
這都不是文化而是政治上的偏激,
內文搜尋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