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1

【台灣物價】世界最貴的前10名

Bamda wrote:
你怎么还在宣传1升装常温奶是餐饮业专用?真的用奶大户肯定用奶粉的, 怎么可能用液态奶1L装的..
家庭也用1L装的, 如果以蒙牛的宣传一天一斤奶的话, 2个人一天就能喝一罐1L装, 为什么买小包装呢?家里又不是没有冰箱.
大陆的牛奶绝大部分是常温奶. 比例就不帮你查了, 进超市看看常温和低温的货架多少就知道了.现在低温奶有点市场回头的迹象, 但是都是充满宣传的高价品.
而且进口小包装利乐包并不贵, 200ml/ 23.59/12包, 荷兰乳牛,世界名牌, 怎么说也不比国产的贵.


這不是宣導,這是分析。

======================

我引用對方原話:

2、大陆这边鲜奶一般用毫升或者升计算,进口奶我还真没有买过。一般伊利和蒙牛的2.5-3元起步(250ml)。
https://item.jd.com/2693720.html

一升只卖8块钱?我没见过这么便宜的牛奶


我的回答:

2.大陸有這種1升利樂包奶,一般應該用在餐飲業(蒙牛新包裝有特別標出來)。所以一般民眾應該不會去買。

價差應該是產生在分裝小包裝上延伸出來的費用。

另外看包裝說明:打開後需要冷藏2天內喝完。


===================
今天早上無聊用拚多多用關鍵字「鮮牛奶1L」,大概出現了有波蘭、德國、比利時、西班牙、愛爾蘭這些國家的品牌牛奶。

再注意銷售數量,會發現這些進口牛奶其實銷售量不是很高。

販賣這些牛奶電商有些就是烘培材料店;京東蒙牛自營店是沒有販賣1L這產品,但用蒙牛1升鮮奶就可以找到我上述的烘培材料電商在販賣。

麵包業者使用鮮奶會以價格作為考慮;你可以用「烘培用奶粉」做關鍵字,出現的都是大包裝奶粉。

我沒有說這進口牛奶不是給一般人喝的(原產地就是一般銷售乳品,產品是有蓋子,打開後可以再鎖上蓋子。表示可以重複打開飲用),我說的是進入大陸銷售它一開始鎖定的消費群是甚麼?

這牽涉到社會消費型態。一些網友不是說了,台灣習慣喝冷藏鮮奶。(從供貨開始銷售成本就是比保久乳貴,說台灣牛奶貴是很多人都是在便利店購買,這些店賣的是方便,不是賣便宜價格為銷售手段)

你如果問台灣人有沒有見過1L包裝的保久乳在市面販售,我想99%會告訴你:沒見過。

同樣大陸那位也是跟我先前觀念一樣,沒見過這種產品。

能理解我的敘述嗎?
奸20戰雞 wrote:
不可能,台灣物價超便宜,永和70元吃的到整隻雞腿的便當。

是平均70???騙笑a!!!還是去找一家老闆佛心來著,還是生意不好的????雞腿飯早就超過100了裝笑維!!!
88young77 wrote:
你如果問台灣人有沒有見過1L包裝的保久乳在市面販售,我想99%會告訴你:沒見過。

同樣大陸那位也是跟我先前觀念一樣,沒見過這種產品。

能理解我的敘述嗎?

不用理解就知道你错了, 台湾不卖1L你就说1L不是零售用, 其实在大陆超市里面, 国产1L很少几个品SKU, 进口1L装倒有好几个SKU. 绝大部分都是国产小包装.
一个大陆不消费进口常温奶的人, 他当然不知道进口奶便宜. 他为什么不知道进口小包装奶才2块钱?打折的时候不到2块呢. 他根本就不是进口奶的客户或者说就是给国产奶送钱的主.
把进口小包装*5, 折合成1L, 也不过10块钱, 比的时候当然用1L装比1L装最简单,因为鲜奶很多1L或者950ml装的, 既然鲜奶这样包装为主, 当然常温奶也可以这样包装, 使用的场景不是完全一样?进口1L装在市场上是主要和低温奶竞争的, 不是和国产小包装竞争的. 虽然后者也竞争不过进口货.
低温奶出现在最接近消费者的通路里面, 比如便利店, 当然呀, 货架寿命这么短, 不接近用户放在货架上等过期吗?
在常温还是低温上, 大陆用大概近20年, 常温已经全面胜利了, 低温被逼在冰柜的一个角落里面, 反而是酸奶唱了主角. 有的厂商为了跳出竞争格局, 最近有倾向宣传低温的趋势, 但是改变不了低温成本高的劣势.

有没有盖子只是包装设计, 常温低温都可以有/无盖子的.
Bamda wrote:
不用理解就知道你错了, 台湾不卖1L你就说1L不是零售用, 其实在大陆超市里面, 国产1L很少几个品SKU, 进口1L装倒有好几个SKU. 绝大部分都是国产小包装.
一个大陆不消费进口常温奶的人, 他当然不知道进口奶便宜. 他为什么不知道进口小包装奶才2块钱?打折的时候不到2块呢. 他根本就不是进口奶的客户或者说就是给国产奶送钱的主.
把进口小包装*5, 折合成1L, 也不过10块钱, 比的时候当然用1L装比1L装最简单,因为鲜奶很多1L或者950ml装的, 既然鲜奶这样包装为主, 当然常温奶也可以这样包装, 使用的场景不是完全一样?进口1L装在市场上是主要和低温奶竞争的, 不是和国产小包装竞争的. 虽然后者也竞争不过进口货.
低温奶出现在最接近消费者的通路里面, 比如便利店, 当然呀, 货架寿命这么短, 不接近用户放在货架上等过期吗?
在常温还是低温上, 大陆用大概近20年, 常温已经全面胜利了, 低温被逼在冰柜的一个角落里面, 反而是酸奶唱了主角. 有的厂商为了跳出竞争格局, 最近有倾向宣传低温的趋势, 但是改变不了低温成本高的劣势.

有没有盖子只是包装设计, 常温低温都可以有/无盖子的.



你對銷售這一塊不懂。

這就是我說的你不懂台灣現實狀況,就不要任意批評。

台灣也有冷藏奶品中價購買地方。頂好超市、全聯社。。。這種屬於社區賣場。它們的促銷手段就是1+1促銷方式。(有時是奶品有時附加茶飲或自己公司其他產品)

更便宜的大型賣場:家樂福、好市多(美式賣場),但鮮奶價格跟頂好超市、全聯社相比價錢差不多。

台灣便利店(類似大陸好德便利店)在密度上超過你的想像。

你用中華電信上01。如果不是翻牆過來台灣的自然可以親自求證我說的。(這部份我想台灣人應該不會對我說的產生異議)


你不信。。。

你在京東用關鍵字「進口牛奶」就會出現二個進口品牌在販賣1L。一個銷售額500萬另一個100萬;500萬銷售額換算下來一瓶全脂價格8.33元。(這價格隨著促銷在變動)

另外這二個進口品牌的小包裝常溫奶跟大陸相同小包裝是沒有價格優勢。

你引用的拚多多、淘寶的品牌一個都沒有出現在京東上,為甚麼?

==========
關於蓋子。

有無蓋子代表著喝不完如何收藏。1L就屬於家庭為主使用。

不扯遠。

台灣這種小容量的鮮奶就是給一人喝,所以他就不會刻意考慮如何收藏。

在利樂皇包裝旁邊會有可以插吸管的容易插破的地方,我是習慣旁邊反摺打開就喝。

88young77 wrote:
你對銷售這一塊不懂。(恕刪)

有无盖子只是方便程度和包装成本而已,小包装当然就没有盖子,大包装也可能没有盖子,根本和价格关系不大
全世界迷信低温奶的又不是台湾一个地方,美国全国都是,但是美国有机奶几乎都是常温包,我曾试图查找原因,未果,后我自己分析,有机奶价格高,奶牛场单一产量低,如果走低温路线,货架寿命就会把它搞死,美国很多低温奶货架寿命21天,所以它不得不变成常温奶,我觉得我的分析是合理的。美国的低温奶便宜得要死,死拼价格的话,有机奶没有任何胜算。
进口常温奶在大陆零售卖场是错位竞争的,国产小包装占主导,就多几个一升装打国产鲜奶。进口小包装就在网上打国产小包装。奶制品你没有看到的情况多了,奶酪制品几乎全部是进口的,哪怕国产品牌也是进口分装的,更不要提专业大户用的肯定也是进口奶粉

台湾人只要走出我的这一步,牛奶厂商就不会那么骄傲了

最后我已经提过了,80块台币一升的台湾低温奶,其实和大陆一线城市的价格一样,并不贵,只是我喝着1/3价格的欧洲奶,让白人替我打工还能省钱,不是最合理的选择吗?uht奶只是稍稍损失了一点风味,营养价值完全从是低温奶1/3的价格补回来了。
88young77 wrote:
你對銷售這一塊不懂。(恕刪)

还有,低温奶各种通路能保证日期新鲜的秘密,在大陆是这样的,稍有不新鲜的日期,下架后归集到奶制品折扣店,因为旧日期本来就会在货架上被顾客翻来翻去,反而更卖不掉,越是打折越是冲击正品价格

这些折扣店也是厂商管理的,也是通路

这么说吧,超市里面的奶制品我从来不买,家里从来不缺任何种类的奶制品

便利店台湾多?一线城市除了北京,大陆也不少,出门三个是正常配置.

而且超市也不少,何必去便利店买牛奶,特别是常温的,两打1L装可以免去多少买牛奶的麻烦,有出门后喝奶需求的,可以买小包装,和抽烟的一样,为什么你不一次买一条,非要买一包呢?为什么自己把自己安排成不便利然后被便利店赚一手便利费呢?
Bamda wrote:
有无盖子只是方便程度(恕刪)


你不是銷售人才。

要改變市場環境,就是要如何搶佔市場。

這部份就不繼續討論了。

===============
台灣最暴利的其實是瓶裝飲用水。

等容量有時比汽油還貴。

==============

好吧。

這樓我也不繼續聊了。

我要專心在工作上了。
Bamda wrote:
还有,低温奶各种通路能保证日期新鲜的秘密,在大陆是这样的,稍有不新鲜的日期,下架后归集到奶制品折扣店,因为旧日期本来就会在货架上被顾客翻来翻去,反而更卖不掉,越是打折越是冲击正品价格

这些折扣店也是厂商管理的,也是通路

这么说吧,超市里面的奶制品我从来不买,家里从来不缺任何种类的奶制品

便利店台湾多?一线城市除了北京,大陆也不少,出门三个是正常配置.

而且超市也不少,何必去便利店买牛奶,特别是常温的,两打1L装可以免去多少买牛奶的麻烦,有出门后喝奶需求的,可以买小包装,和抽烟的一样,为什么你不一次买一条,非要买一包呢?为什么自己把自己安排成不便利然后被便利店赚一手便利费呢?


我在昆山、上海常駐工作過。也到其他地方過。北京我倒是沒去過。

並沒有你說的很多便利店,這裡的便利店不是小店。這裡便利店是指24小時營業的連鎖店。

這些即期沒賣出的商品,依照規定是要銷毀。跟你想的不一樣。

在熱飲販賣店員都需要在瓶底下標示甚麼時候放入加熱箱開始加溫、銷售到甚麼時候。過了時間都必須銷毀,不能販賣

台灣消費型態不一樣,其實這裡還有一個隱性費用在上面。開車去購物的油費跟時間。

==============
這裡開始自言自語了。不繼續了。
88young77 wrote:
我在昆山、上海常駐工(恕刪)

便利店少是老黄历,北京是全国便利店出了名的难开

上海出门三个便利店是标准配置,lawson,全家都是在上海最先开出来的,lawson更是在上海经营了超过20年了,出门2个lawson都很正常的,好德这种国营体系的没有后劲的

临期牛奶进折扣奶店,不是过期,哪怕货架上有前2天生产的牛奶,等进货日,这些2天前的就下架换地方卖了,因为在货架上影响新鲜品的销售,你根本不知道这种店的
Bamda wrote:
在常温还是低温上, 大陆用大概近20年, 常温已经全面胜利了, 低温被逼在冰柜的一个角落里面, 反而是酸奶唱了主角. 有的厂商为了跳出竞争格局, 最近有倾向宣传低温的趋势, 但是改变不了低温成本高的劣势.



市場上又不是沒有賣便宜的常溫保久乳
但是在台灣就是鮮奶比較多人買
講再多有什麼用? 台灣的現實就是常溫市場小...

最後
以台灣超商、超市的普及性
要用去買就好根本不會有人買好幾瓶牛奶放在家,更遑論一打
這就是生活習慣的差異
  • 11
內文搜尋
X
評分
評分
複製連結
請輸入您要前往的頁數(1 ~ 11)
Mobile01提醒您
您目前瀏覽的是行動版網頁
是否切換到電腦版網頁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