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1

「母語回家學」是一種到處存在的幼稚見解

R1688 wrote:
原來李佳芬拋出母語在家教, 是刻意挑起族群.
真沒想到啊.


刻意挑起族群. R1688 說二,沒人敢說一

你還沒告訴大家 台灣哪個地方,習慣吃火鍋時放豬肋排?

也沒說出哪個傳統市場是 "中午"市?

一個自稱台灣在地人,分享這些資訊很困難嗎?

您這位港仔!!
Dwing wrote:
刻意挑起族群. R1...(恕刪)


我還想知道哪裡告別式要摔筆、哪裡請吃飯是食物放地上?
今年國慶升旗,我特地帶我的家人從新北市到高雄去參加,在現場也認識了一些在當地在地的高雄市民,還有遇到一組有做看板曾經是民進黨黨員操閩南語口音的高雄市在地市民,我們有聊了一下.他還秀了他已經撕毀但保留著的民進黨黨證,用一個透明小套子裝著,他跟我跟我家人聊到,過去這20年,民進黨在高雄的地下電台時常放送一個有趣的內容,叫做在台灣講國語和講客家話的人不認同他們,要把講閩南語(或台語)的人趕出台灣.....我當下漫畫臉N條線整個無語........但他們後來認清了,很多事情根本不是他們這20多年來被灌輸的那樣.....

剛剛也在這個主題下看到有人又在講說講什麼語言又在分化族群之類的話.....

我自己是客家人,5年級尾巴6年級頭的,我在小學時期在客家庄的學校也遇過講方言罰錢帶狗牌的事,但....我就在客家庄的小學念書到國中都是,我們就算是被罰,被帶了狗牌,我們也還是在學校講客家話,也是有講閩南話同學照樣講閩南話.
我們從小就在家在學校講母語,上課老師也是講國語,在學校裡同學很多都是親戚,我們講我們的母語,我們也因為如此被罰被帶狗牌,我們也還是精通自己的母語,同時還學會閩南話跟國語(甚至還有故意學會有大陸各省鄉音的國語,故意糗那些有國語鄉音的老師,在那時,算是最後一批操有地方方鄉音的國語的年長老師退休的分界線在民國70年左右).

我現在年紀已經40歲前段班,再2.3年就要50歲,我們也還是會講自己的母語客家話,講國語還沒有客家腔,還能流利講閩南語,然後在社會上打滾20多年,還多少學會講一些廣東話,上海話,四川話.....然後簡單單字幾個原住民族的幾個簡單單字,就更不用講還要學英文,然後再來在全台本土家庭多多少少會落幾句日文.....請問....我們不是因為家裡有錢不怕被罰錢努力講方言,我們是本來就活在家的環境,家跟我們的母語就是一體的,為何會被忘記過呢?

我的內人是外省+閩南語母語的家族,她也是國台語都精通,嫁到我家來雖沒有跟我父母住在一起,但這20年來也跟著我跟我的母家學會講客家話,還有很多客家人的文化習俗,她能聽能講的大陸鄉音國語比我更多,而我的岳母也有跟著回去大陸探親過,她也沒有仇恨中國大陸的問題,而且在我岳父還在世時,他們夫妻還很努力的經營我太太跟我大舅子跟小舅子的生活跟教育,他們也都沒有忘本.

而我的小孩除了各族原住民語真的比較沒有管道學,國閩(台)客也都是可以聽說讀,基本生活都沒問題,至於那些諺語俗語有機會學有機會聽就用解釋的,很多都是個語言相通的倫理道德,這些都是機會教育的材料,但這幾年,有一部分閩南語(或台語)與客語研究學者很刻意的鼓吹現在年輕人不懂俚語俗諺......都沒了禮義廉恥忠孝結義,能裡解這些俚語俗諺的真意??

這幾年房貸壓力稍稍減輕(因為我很年輕就買房子),可以有能力帶家人到處走,也認識更多在各地的朋友.曾經聽過在東南亞的一些華人朋友的一些在地華人俗諺,我記得有一句東南亞客家人俗諺,說到:河洛人敢佔,客家人敢拼,這句話一直在我心裡記憶很深.

同時也可以反思在我開頭提到的在高雄遇到的那位高雄在地市民他所說的民進黨以前在地下電台散佈的歪理,到底是誰要把誰趕走??是誰用霸佔的心態來看代族群之間的問題,是誰在挑起族群內不合的瘡疤,又總是誰在說學非母語語言總是先從罵人的話開始學起,又我們在台灣客家人總是會被評價愛搞小團體總喜歡群聚時一起講客家話,非客語者聽不懂.....你我大家是否真心有過彼此攤開語言民族隔閡公評的看待過彼此?還是每一次到了選舉又要拿出來炒母語議題民族議題?母語回家學是幼稚,自己家人都不尊重了還能尊重別人?
樓主只是單純的複製貼上,射後不理

所以,樓上討論就不必太認真啦

happy8631 wrote:
今年國慶升旗,我特地...(恕刪)

5分奉上. 兄說的是生命體驗, 讀後令人感觸良多.

雖然我們政治偏好可能不同, 但母語的確是一種深層感情, 尤其是家族聚會或鄉土婚喪喜慶, 那種群聚而油然產生的歸屬感, 總是一場心靈饗宴.

兄談到當年地下電台的一些偏激言論, 我想就是因為他們文化認知偏狹, 所以現在多已被社會淘汰. 畢竟族群互相尊重, 是現代文明的重要特徵.
ken299629 wrote:
母語,又稱第一語言,...(恕刪)

這是原生家庭的問題,其實只要講國語,你們家的問題就解決了。
如果照民進黨的規劃讓你父母使用客家話跟岳父母溝通,或是你老婆用英文跟你爸媽(大家大官)溝通,這不是都是很奇怪的事情,你們原生家庭的問題只要用國語溝通就沒事了。


語言是種習慣,要有場合使用,以前我是閩南語阿嬤帶大的,跟父親及在學校使用國語,跟媽媽大哥親戚使用台語,如果我跟我哥說國語是一種很奇怪的事情。

第一份工作在老牌台灣企業工作,跟同事說國語,跟主管說台語。

第二份工作當洋幫辦,同事都說國語,跟老闆說英語。

第三份工作場合說國語,私下說台語,沒有什麼不方便。
Dwing wrote:
刻意挑起族群. R1688 說二,沒人敢說一
你還沒告訴大家 台灣哪個地方,習慣吃火鍋時放豬肋排?
也沒說出哪個傳統市場是 "中午"市?
一個自稱台灣在地人,分享這些資訊很困難嗎?(恕刪)


這位R1688是港仔,來 01 亂帶風向,被許多網友打臉還不怕,豐功偉業除了用豬肋排後改豬小排燉火鍋外,還用牛羊骨當高湯。
圖來了


打臉的來了

石帝霸 wrote:
我從小講閩南語,但前幾天看到一個好像是“三生三世十裡桃花”的手遊的閩南語廣告,還是覺得彆扭XD...(恕刪)


「語言」若沒有對應的「文字」, 就會像北美.南美.澳洲.歐洲.台灣…的原住民一樣,一代傳一代,口傳心授大約只能3-4代,文化技術沒法進化累積,就只能靠打獵漁牧過生活,連農業種植畜牧養殖技術也都不怎麼樣。


閩南語、客家話、廣東話、北京以南各省「方言」都是「古漢語」, 要講「文言文」才較能對應到「漢文」,若再加上俚語、外來語就沒字可以對應現在的「白話文」。

日本取用部份「漢字」當做日文,但日本的漢字並不是「漢文」。

漢字「漢文」是約2千年前的文字,只要看得懂漢文,就能把2千年的文化技術堆疊起來,但「漢語」只有滿清官話(國語.普通話)和廣東話能完整對應到外來語和新名詞。

在香港流行取其音「不取其意」的「口語字」之後,廣東話能對應到的「漢文」又更少了!

因為香港「口語字」只把漢字的廣東話發音當做「字母」,不取漢字的意思,到時就會變成只看得懂「漢字」但看不懂「漢文」的口語字。

獨派的「台語字」,也是學香港「口語字」和中共「簡化字」取音不取意這招。

台語/閩南語是「古漢語」,必須對應「漢文」意思才能長久流傳下去,比方說 沒有=冇、無, 衣服= 裳、衫…,會比較「文言文」一點,不能只靠白話文對應。
浪漫狂狠亦仁亦俠 wrote:
這位是港仔,除了用豬...(恕刪)

看到浪兄還記得家人寫的一些小常識, 突然想吃火鍋啦.
happy8631 wrote:
今年國慶升旗,我特地...(恕刪)
母語回家學是幼稚,自己家人都不尊重了還能尊重別人?
  • 11
內文搜尋
X
評分
評分
複製連結
請輸入您要前往的頁數(1 ~ 11)
Mobile01提醒您
您目前瀏覽的是行動版網頁
是否切換到電腦版網頁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