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2

中韓FTA正式簽署9成產品將進入零關稅

eternita wrote:
這裡顯示出一個問題則是,日幣貶值至少對於旅遊業還有加分的效果,
但台幣不管貶不貶值,目前國內的規畫在下其實一直不覺得有很強的實力競爭國外遊客


我自己的看法是台灣小,人數到一定之後要往質發展比較好,台灣其實短天期的深度旅遊還是不錯的,一些老廟、故宮、飲食、……等等,天數多有點空洞,但是幾天做些有點質感的深度旅遊還不錯,我看過有些日本人是這樣玩台灣的

eternita wrote:
說到競爭力,在此插個嘴,台灣與日本走高價格高品質的路線不同,跟韓國才有高重疊率,
韓國一直企圖心很強地不斷布局搶占先機,同樣打價格戰的我們,丟單的損失比較無可避免


這個我覺得是決策選擇的問題,本身沒有對錯,純看結果
台灣的企業文化習慣是當遇到經濟前景不佳的時候,決策常以利潤(至少減少虧損)當核心,而韓國企業則常以保住市佔率當核心,尤其是2000年網路泡沫那一波,由於經濟很快的恢復,韓國企業因為以市佔率當核心大補了一大口,一下子就拉開了競爭優勢,但這種得看經濟恢復的狀況,如果恢復的快,那是大賺,如果相當長一段時間沒好轉,那企業承受的壓力可大了,這個可以看一下這兩年韓國企業的負債金額,那數字相當可怕的
韓國政府的政策太過偏向企業,當經濟不佳時會更刻意的壓低匯率來減少企業損失,但這使得CPI會不正常的上升,我自己的觀點是以大多數國民的福利當政府經濟政策的核心,這種太過偏向企業的作法我比較不認同,而這個狀況目前在韓國的內部也讓政府很有壓力
以韓國最近的策略來看,經濟面上是真的更大幅度的導向大陸了,我自己是認為連政府都用了大量資源這樣協助企業不太好,外銷企業耗費的資源過大,但在本國內部不論繳稅、聘僱的勞動力、……等等相較耗費的國家資源都太不合理,不符合我以大多數民眾當經濟政策出發點的邏輯
且大陸畢竟是個外國市場,當彼此有競爭關係時,往本國企業靠的狀況一定會發生的,連美國市場都如此,何況是大陸市場,以國際經濟的角度看,大陸能容許韓國企業在大陸佔據很大的份額的可能性極低,當還有技術合作之類的需求時,韓國企業還能比較有點空間,當大陸自我技術起來時,畢竟市場是人家的,一定會給某些份額的,但不可能給太大,這不光是韓國這樣,台灣也是如此,但是台灣由於政治上面的因素,有利於政治發展時多給機率高一點,且台灣目前在大陸的份額並不高,給一點對大陸來說影響還不大,但到了一定的份額,那就很難說了

eternita wrote:
在下是有點好奇,您提到些日本與台灣情況相似之困境,
但為何對台灣的看法卻反而偏向樂觀呢


主要在兩點,台灣過去累積的資本消耗的遠沒有日本大,另外就是台灣文化遠比日本靈活多了,我自己在日商台灣子公司服務過幾年,日本的那種僵化實在難以忍受,現在情勢的變動很快,日本根本沒有能力反應,決策一直落後,所以日本就變得更保守,但是這樣幾波後別人的規模經濟優勢慢慢威脅日本

eternita wrote:
無論先後因果,若沒有增加薪資沒有強勁消費,原地迴圈的可能性很高,
光是計算物價的通膨就是緩跌了


這個如同你說的
所以我邏輯上是認同Ben Bernanke 的,政策要做就一定要做到過頭,主要在信心的因素,消費很大的主因在信心,當台灣如同現在中國薪資增長的時候,消費的增長很明顯,對於未來的薪資有信心,消費力道才能維持,可一旦對未來有不確定,薪資並未下降,甚至只是增長比較緩慢,可消費行為的縮減是立即的
美國的那套作法就是不斷的擴張,那是符合邏輯的,當存款利率還低於CPI,錢存在銀行是虧損時,拿來消費或投資在邏輯上符合經濟的邏輯推理,更有可能的是借出低利率的錢來消費或投資,但這種得有一個尺度,要知道債務到一定程度是個沈重的負擔,且現代經濟跟金融是綁在一起的,如果有問題,會變成整個金融問題


eternita wrote:
扶養比例參考統計民國100年剛好是扶養比最低時刻,在前在後都是離這段越遠就數值越高。
日本QE始終無法刺激消費力促進通膨的原因之一(當然還有很多其他因素)正是進入高扶養比社會後,
對於消費會越來越消極謹慎,寧可保持有現金在手,不願過多消費。


我自己對這個問題的看法是東西方文化的差異
西方的規劃是老年由政府福利和保險來承擔,在這種制度下老年人並不是年輕人的負擔,但是亞洲的家庭文化是不一樣的,家庭因素讓老人成為年輕家庭的負擔狀況遠比西方國家沈重許多
事實上由於文化上的差異,西方這種消費的制度設計在亞洲大多都很差(中國、韓國、日本、台灣、……都類似),錢存的過多是非常壓抑消費的,為了保值,金融機構內的金錢往了資產移動現象比西方國家嚴重許多,當很多人怪罪政府時,其實這更大的主因是自己造成的
經濟政策在亞洲執行的成效一般比西方國家差的原因之一是西方的這套經濟運行模式跟亞洲傳統不太相容,亞洲以往的經濟發展模式不是這種的,這也造成亞洲消費力道大多都一直不是太好,需求上不來,在資本充足下生產又過剩,那資金往最有效率的市場移動是常見現象,過高的價格又不可能長期存在,修正帶來的副作用又得用其他東西補,常見的循環是這樣

個人看法,僅供參考
一雙玉臂千人枕、半點朱唇萬客嚐,還君明珠雙淚垂、恨不相逢未嫁時

peng321 wrote:
青年安心成家與整合住宅補貼方案


不好意思 你好像把["青年安心成家購屋優惠貸款"]跟["青年安心成家方案"及"整合住宅補貼資源實施方案"]兩個東西搞錯了
沒問題 我幾個小時前也不知道那是不同的兩種東西

Stereophotography wrote:
不好意思 你好像把...(恕刪)


雖然我不太明白你這句話的意思

但你前面說八十歲也可以申貸是不對的
那我找到開放年齡限制的你好像就不在意了

同樣是青年購屋貸款
難道說名字不一樣
標準就不一樣了?
peng321 wrote:
雖然我不太明白你這句...(恕刪)


青春成家專案包含租屋補貼 而且以經取消
青年成家優惠貸款本來有年齡上限 後來取消年齡上限 這是兩件事

Stereophotography wrote:
青春成家專案包含租...(恕刪)


是啊
但80歲也可以申貸是不對的
不是嗎?

那就去罵解除年齡限制的啊

peng321 wrote:
是啊但80歲也可以...(恕刪)


不會回你吧
不是真的來談政策的
都說別人的政策不好,但沒有自己的一套政策
一雙玉臂千人枕、半點朱唇萬客嚐,還君明珠雙淚垂、恨不相逢未嫁時

Stereophotography wrote:
青春成家專案包含租...(恕刪)


別說我用意識型態來看這件事
對銀行來說,只要看貸款的狀況控制風險其實損失並不會多大
房貸是抵押貸款的,只要房價不是快速下跌,那是足額抵押的,然後賺利息
年齡本身代表的意義沒有那樣大,風險才是真正的重點,美國的兩房是使用較高的利率,但是貸款的成數很高,用較高的利息收入來換抵押不足,房價一旦比較快速下跌,銀行的除了帳面損失外,流動性的風險很高
台灣目前普遍性銀行的房貸成數還算可以,房價雖說有下跌,但貸款成數比較早要求銀行對漲多的地方進行控制,當然個別因素拿到特別多的會有,但是整體抵押狀況還可以,央行也相對還有很大的貨幣政策工具可以用,行政單位的政策工具相對就比較差,整體看除非跌很慘,不然銀行系統的穩定應該問題不大
一雙玉臂千人枕、半點朱唇萬客嚐,還君明珠雙淚垂、恨不相逢未嫁時
economic wrote:
當還有技術合作之類的需求時,韓國企業還能比較有點空間,當大陸自我技術起來時,畢竟市場是人家的,一定會給某些份額的,但不可能給太大,


economic兄其他意見,在下回去想想,先此致謝,
尤其日本文化竟然比較不靈活一段在下從來沒想過,呵呵。

您這一段說法,讓我想到您說台灣企業是以確保利潤為核心,韓國企業是以確保市佔為核心一節。
事實上韓國國內似乎也一樣有對FTA疑慮的聲音,但或許最終的考量就如您所言一樣。
我相信大陸的合作,藉此吸收對方技術的目的存在,
這始終是非常明顯的,可說是大陸的司馬昭之心。他們也是這樣一路爬起來的。
那韓國冒著您說的風險,目的一樣是搶佔市佔率,進一步鞏固品牌價值、甚至是提升國家地位。
在下是覺得市佔率是屬於一種文化產值,不只是市場佔有率,更關乎市場接受度、市場上產品定位。
也許韓國一樣是打這種主意在,即使大陸自己產業起來以後,
但如果發展得宜,韓國的企業形象接受度大增一樣是很難取代的,
除非到時候又要出動政府的力量強行限制進口,不然市場自有他的習慣性選擇。

在另一個角度品牌價值在追求更高利潤是很重要的,
不只是市佔率、銷售數量,更是定價策略可以拉高的關鍵所在。
定價拉高帶動利潤提高也許是下一個韓國在經濟成長上可以期待的地方。
當韓國產品從中低價位的定位提升到高價位定位時,
我相信會帶給該國國民所得進一步的提升。

eternita wrote:
在下是覺得市佔率是屬於一種文化產值,不只是市場佔有率,更關乎市場接受度、市場上產品定位。
也許韓國一樣是打這種主意在,即使大陸自己產業起來以後,
但如果發展得宜,韓國的企業形象接受度大增一樣是很難取代的


從歷史經驗看能夠成功的比例太低了
尤其是企業很難永久的保持高的競爭力,韓國目前除了電子產品外,剩下的其實也不突出,而電子產品的產品生命週期很短,一個符合市場需求的創新沒有跟上,可能一大大的電子企業就垮了,N牌、M牌手機都是這樣,影視的文化產業也有類似狀況,會隨著各國的國力強弱轉移,以中國來說,以前真的影視的水準蠻差的,但這幾年各國的演員、導演、……在大陸做的案子多了,大陸本土的整體進步很快
不管是多大的企業都不是長久擁有競爭力的保證,美國上個世紀初的百大企業,還活到這個世紀的比例也很低的,那些企業都曾經很具備競爭力,具備市場的領導力量,但大多都消失了
只有少數的產業和國家綁一起,德國的汽車、工業用品,法國、義大利的時尚,日本的品質(這個雖然現在比較沒那樣突出了),美國的軍火工業,瑞士的鐘錶,但這些案例還是少數,目前看不出韓國可能的代表性產業或產品

eternita wrote:
當韓國產品從中低價位的定位提升到高價位定位時,
我相信會帶給該國國民所得進一步的提升。


我的看法是很難,首先是不論產品或服務,從很低端往上走到中低端和中端簡單,繼續往上的難度太高,尤其電子產品變化太快,根本是功能之類的功用優先,品質其實夠用幾年就可以,退流行換掉的比用壞換新的還多
國民所得是一種市場機制或政府力量分配的問題,韓國的這些國際大廠聘僱的勞動力不高,這幾家大廠就算大賺,只有員工和股東獲利,絕大多數的國民並沒有分享到利益,台灣的台積電獲利也不錯阿,但是除了台積電的員工和股東外,台灣大多數的國民並沒有享受到台積電帶來的好處,除了有個國際大廠讓國人覺得與有榮焉外(蠻奇怪的是台灣很多人被媒體洗腦到這樣是正確的道路),並沒有真正實質上利益
至於國家力量的分配那更差了,韓國三星這類的大企業繳稅其實和耗費的資源不太成比例,這點在台灣也有類似狀況,一個100億美金的新廠大概聘僱2000多人,營業稅繳起來還不少,但營利事業所得稅卻不多,政府真正從這些大廠收回來的不多,那能拿來分配的又怎多的起來
一雙玉臂千人枕、半點朱唇萬客嚐,還君明珠雙淚垂、恨不相逢未嫁時
台灣是靠出口賺錢養全台灣人的,以後東西賣不出去,企業垮完政府垮,希臘還有個歐盟幫忙,台灣...
  • 12
內文搜尋
X
評分
評分
複製連結
請輸入您要前往的頁數(1 ~ 12)
Mobile01提醒您
您目前瀏覽的是行動版網頁
是否切換到電腦版網頁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