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2

英國教育部長推崇大陸與台灣的填鴨式教學

Lisa_Hsu wrote:
台灣經濟起不來一定有原因,日本人其實有修改

日本人有消失的十年, 經濟沒起色更早於台灣, 我覺得不太適合拿日本來當例子.

Lisa_Hsu wrote:
他們有達人制度,就是只要你某方面有突出的成就,就算是個工匠,也願意尊敬給予地位。所以你可以在自己喜愛的行業精益求精

關於這個, 有人的說法是他們脫離封建制度晚, 工作都是世襲來的, 還有非常多限制, 因為不能自由選擇工作, 所以只好在被指定的工作上精益求精. 東西作的好, 人家自然尊敬.

我是覺得很多事情都有壞兩面, 就像水能載舟亦能覆舟, 端看怎去面對它. 人也有很多種, 有的人就是認份, 你給他啥工作他都作, 而聰明的人作大部分不需要太特殊天分的工作, 也都可以做的不錯. 而有的人就是反骨, 也可能是懶惰, 作不好的工作, 口頭上的理由其實大部分都是牽拖. 當然也還有部分具有特殊天分的人, 這些人擺對位置, 可以達到非常大的功效, 但這樣的人真的非常非常少. 說實在的, 連要怎樣有效發掘這樣的人, 沒人知道. 而未來的世界, 會有怎樣的新的工作, 需要怎樣的特殊天分的人, 根本就沒人知道.

社會是各種人組成的, 怎樣制度都會相對適合某些人, 而較不利於某些人. 但其實只要不是太離譜到過頭, 對整體而言, 平均起來結果是差不多. 而我還是覺得, 天才在怎樣的環境都不會被埋沒, 會受較大影響的還是中下資質的. 不過好壞平均後, 對社會整體根本沒差.

Lisa_Hsu wrote:
台灣這方面就很糟糕,很多行業都是被歧視的,所以父母會強逼子女從事少數可以讓他們有面子的行業,但這些人其實根本不喜歡自己的工作

台灣的問題在風氣敗壞, 笑貧不笑娼! 早些年經濟環境不好時, 因為除了吃飽飯外大家沒啥東西可比較. 大部分人比較追求精神層次的成就感, 也比較有使命感.

現在日子好了, 奢華了, 啥都要比. 住的房子要比, 開的車要比, 連手機都要比(二十年前我剛出社會時根本沒這問題) . 電視新聞盡報些特例, 人的價值觀都偏了. 還有就像Lisa講的, 父母的面子啊!(其實還有配偶的面子). 單作有成就感但沒收入的工作, 就算是天才也取得不了父母跟配偶的尊重. 所以我還是得說, 天才是寂寞的, 天才的快樂說出來給旁人聽, 往往只是被潑冷水的, 這跟得不得志關係不大.

另外, 以前電視只有三台的年代, 小孩教不好, 怪學校老師怪家長說的過去. 那時學生能得到的資訊也只有老師跟家長, 對家長教育程度不高的, 真的只能靠老師了.

而今這個網路跟媒體主導的年代, 小孩的資訊來源主要是來自於媒體網路跟同儕, 大部分家長跟小孩一天講沒幾句話, 老師講的那學生也不見的會聽. 媒體要對社會風氣敗壞負最大的責任!
廬山煙雨浙江潮,未到千般恨不消。及至到來無一事,廬山煙雨浙江潮
虎媽也有失敗的例子, 只是沒臉在檯面上...
Molonlabe wrote:
無論虎媽是如何教育自己的孩子,再怎麼說,以現今社會的標準來看,虎媽與她的孩子們都「出類拔萃」。

站在女人的立場,你能比虎媽更優秀嗎?
站在母親的立場,你引導與教導孩子的能力會比虎媽優秀嗎?
站在孩子的立場,你給予孩子的未來性,會比虎媽的孩子更好嗎?
站在家人的立場,你與孩子的感情會比虎媽一家人更親密嗎?
站在教育者的立場,你給予小孩的引導,會比虎媽來的更好嗎?

別忘了,虎媽的「成績單」是有目共睹的。...(恕刪)


很好奇"都「出類拔萃」"是怎麼定義的? 最終目的只是當父母提款機的就別列入了...
foxpeter wrote:
我看了一連串討論下來..可是必須注意,諾貝爾獎得主和教育制度一點關係也沒有,反而是做學術研究的風氣。
諾貝爾獎得主可不是教出來,是那位學者找到在研究上摸到對的方向。
這邏輯要搞清楚!!

其實並不是華人沒有創意思維或跳不出框架,而是崇尚大師和主流。
這也不是華人的缺點,做各國做學術研究的人都有這樣的狀況。
尤其當自己發現一個觀念和理論,和當今主流理論牴觸時,多少學者敢撐得下去?
這些諾貝爾獎得主的理論,可不是一開始就被認可或接受。
更不是去年發表文獻結果,今年就得獎。
絕大多數經過數十年的其他學者的研究成果證明,累積相當多的研究數據,才被承認.(恕刪)


對呀,要摸對方向。。
試問,如果主流根本就是不對的方向
或是,主流根本無從解釋這樣一個現象
試問,不勇敢挑戰主流,如何摸對方向
不敢從無到有獨立有自己的想法,如何在大家都找不到方向時,自己找到正確的方向?
(例如
以太說曾經在一段歷史時期內在人們腦中根深蒂固,深刻地左右著物理學家的思想。著名物理學家勞侖茲推導出了符合電磁學協變條件的勞侖茲變換公式,但無法拋棄以太的觀點。可見當時的主流,乙太的觀念是如何的根深蒂固,後來 Einstein 放棄乙太並基於光速不變的觀念提出狹義相對論。
1920 年左右,近代物理學的突破,更是一連串的放棄就有觀念
DeBroglie 的波粒二像性奠定了圍觀物理的基礎觀念,後來接著一連串的波動力學觀念產生)

一個觀念和理論,可以撐多久?
美國有一個實驗,是利用陀螺儀證明空間扭曲的實驗
這個實驗原本計畫 3 年,卻是撐了 35 年

華人的性格就是
只想利用現有的東西,東改改西改改,規避風險趕快獲利

舉個例子,南部有個大頭級教授,論文每年可以生產上百篇
可是,學生要自己用自己的圖像解釋一個效應時
他馬上就會阻止"very dangerous",要求學生要用現有大家都認同的圖像去解釋。結果當然是錯的。同樣的一件解釋,後來被刊登在 Nature Physics。

或者我人微言輕
也許您可參考一下 "徐一鴻" 教授對華人學生的看法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ssf-kvhw2yU

另外,對於普羅大眾的教育
我認為
知識的組成,必須將資訊透過反思推翻(如果不是這樣)與再建立(那我要怎樣做)
想想看,自己的結果是不是一樣,或是,有違反事實,還是,比資訊所傳達的更真實更完美?
這是一個思考習慣的養成
如果,學生一昧的只是尊崇課本,老師,權威,而習慣被灌輸不做反思
那麼
就會變成現在新聞操弄資訊,民眾就直接吸收的情況

在徐一鴻教授的影片中提到
李政道說"中國人做學問就是要問,有問才是學問"
如果課本老師給的資訊都對,一股腦的填鴨進去,沒有反思沒有疑問
那就不是學問了
真的...看了這例子....我也覺得填鴨只能有鐵飯碗吃......其他沒人逼卻有興趣持續的鑽研才有可能是台灣各行各業潛在創新的狂熱分子...

libwang wrote:
前一陣子跟我媽聊天,她說你國中誰誰誰拼的要死要活,父母一直逼,國中成績很好,現在還不是只是在當國小老師。我說要不是他父母一直逼逼逼,以他的天資在一般家庭,他現在能當國小老師嗎?

在相同環境都在美國,華裔小孩的學習情況是遠勝美國人的,看每年美國奧林匹亞有多少是亞裔的就知道。不要一直說諾貝爾獎都沒華人,和我們學習情況類似的日本人不就拿了一堆?經濟起來科學就跟著起來了,不用去分析一堆原因。...(恕刪)


我們只看到奧林匹亞, 但真正能持續學習撐到最後將理念改變人類生活的, 還是華裔占多數嗎??

學習是靠興趣才能有深度, 而填鴨最大的缺點就在這~~一旦外在沒壓力內在沒興趣有誰能保持領先??
he168tw wrote:
虎媽也有失敗的例子, 只是沒臉在檯面上....

失敗例子可多了,報紙上常見的"資優生自殺"之類新聞就是

可惜台灣推崇愚孝與填鴨,這類新聞多半歸咎於小孩自己不好就結案,絕對不會探討高壓填鴨的問題,要如何防治等等,冷漠得可怕

實在不覺得把自己小孩往死路上逼的父母,有什麼愛心可言
也是..這種小孩真的很可惜, 同樣生為人, 生在別的地方可以探索自我自由追尋生命成長, 生在有虎爸虎媽的家庭卻是天地不容...
Lisa_Hsu wrote:
失敗例子可多了,報紙...(恕刪)

DannyHwang wrote:
現在日子好了, 奢華了, 啥都要比. 住的房子要比, 開的車要比, 連手機都要比, 電視新聞盡報些特例, 人的價值觀都偏了

現在連單純的騎單車運動也要比裝備,真的是無所不比。

西方人與華人的最大差別就是,西方人會大膽勇敢地追求夢想,
就算丟掉個人一切也在所不惜,所以容易改變與進步,
而華人喜歡要求自己的小孩子要從事讓自己有面子的工作,
一直活在別人的眼中,不能發掘自己的興趣和潛能,所以活得不快樂。
跟帖下來,有說拿諾貝爾獎的都是洋人,新科技多由洋人發明,故證明了自主學習優於填鴨式。

我想這裏忽略了一個很嚴重的問題,就是在近代歷史中,中西方的起點不同,未必是教育模式造成的差距。

1.多數研究論文都是英文寫的,以中文為母語者,起點就輸別人了。你得先花很多時間學英文,看資料時可能得多查字典。
還有很多在科技方面有天賦的學子,因為英語不過關被大學打槍了。

2.中國近代的科技發展嚴重落後,經濟貧困,研發以至整個社會環境與西方不可同日而語,研發創新的土壤比西方差遠了。

再從另一個角度觀察,在幾千年歷史長河中,直至明朝,中國的科技其實是長時間領先西方的,這說明填鴨式也能出產科技創新。

還有一個證據,現在各國每年的新增專利數量,中國已躍升首名;在政府加大投入軍研之下,越來越多軍事技術追平甚至超越美國,如反導,3D列印,無人機,激光武器。

個人分析,填鴨式的優點在於打好基礎。
對於天才,求學時期的創意會受壓抑,但真正的天才,當能在打好的基礎上自行另建新樓,對發明未必不好。
而對於大部份平庸者,填鴨式更能補底,讓大部份人都能達至一定的知識水平,對社會作出貢獻。
KCLin0423 wrote:
不一樣人家的填鴨也許...(恕刪)
makeinhk wrote:
再從另一個角度觀察,在幾千年歷史長河中,直至明朝,中國的科技其實是長時間領先西方的,這說明填鴨式也能出產科技創新。..

要做這種比較,應該要先了解當時西方思想文化主流

你不會認為西方從遠古時代就是開明思想、科學精神吧?你知不知道西方被基督教權威思想箝制了多久,只准服從宗教權威,不准有自己的想法。

只准服從權威,不准自己思考的模式,我管那叫傳教,絕非科學。科學精神很重要的一點,就是可以質疑,可以發問,而且必須經過實驗可重複理論

西方是自培根之後才慢慢開始有科學研究的觀念

makeinhk wrote:
個人分析,填鴨式的優點在於打好基礎。
對於天才,求學時期的創意會受壓抑,但真正的天才,當能在打好的基礎上自行另建新樓,對發明未必不好。
而對於大部份平庸者,填鴨式更能補底,讓大部份人都能達至一定的知識水平,對社會作出貢獻。


說的不錯,
但我還是覺得把填鴨式教學改為「扎實的基礎訓練」會比較好,
探索式或開放式的教育並不代表可以完全取代扎實的基礎訓練,
兩者各有優缺點,重點是如何去平衡。

另外在科學領域過去台灣的教育也不能說是填鴨,
甚至比現在扎實更多,
我國中的時候數學課還得考幾何證明題,
這種東西並不是靠完全填鴨就能學會,
雖然有題型類提可以訓練,但多少還是得靠自己的思考去解,
在不斷解題過程中,邏輯幾何能力也得到加強,
相對證明題型,選擇題型的測驗方式在思考訓練上反而比較僵化..

過去台灣教育最填鴨的科目應該是歷史和國文 (還有三民主義)
因為以前的社會對於不同政治想法的接納度很低,
也使得這兩項科目受到許多的牽制,以至於能夠開放討論的空間很少,
如今時代不同了,這兩個科目應該可以擺脫填鴨式的教學,
提供更開放的學習方式。

開放式教學仍得檢視其成果,且不等同於放任式教學,
但很多人誤把放任式教學當開放式教學....
另外開放式和探索式教學很強調學生自主學習,
如果學生主動性不夠,效果就會大打折扣,
至於如何提升學生對於學習的主動性,
家長的影響力比學校來的高,
這點也是在台灣常被忽略的...

因為一連串的錯誤認知,使得教改沒有取得新的優勢
還把舊有的優勢先賠掉一大半.....
  • 12
內文搜尋
X
評分
評分
複製連結
請輸入您要前往的頁數(1 ~ 12)
Mobile01提醒您
您目前瀏覽的是行動版網頁
是否切換到電腦版網頁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