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an1972 wrote:
利用法律上所不足或模糊的地方來遂行自己的利益就叫鑽漏洞。
譬如工業宅就是如此,最後倒霉的是建商嗎?不是,是承購戶。
如果說承購戶用一般住宅價格買到的是工業住宅,那的確是倒霉,被詐騙.
然而事實是建商在銷售時,都會在合約註明是工業用地,賣的是工業住宅,
所以價錢遠低於鄰近週邊的一般住宅.
建商也不敢以工業住宅來當一般住宅賣, 價錢也一定遠低於一般住宅.
承購戶收到的權狀上也清楚註明使用區分,稅籍資料也清楚顯示使用區分與稅率.
台北市大直重劃區內,使用區分為娛樂區與商業區內所建的一棟棟豪宅,
它的價格比鄰近住宅區內的房子每坪便宜幾十萬元,這些買的人難道不是心知肚明?
中和中山路上環球購物中心對面的也是,社區有最少千戶的單位,全都是工業住宅.
買的人都知道自己買的是工業住宅,所以價格便宜.
這些買工業住宅的人並有這樣的無辜,也沒有被騙.
想以低於同地段一般住宅的價格,入住該地段,這是自己的選擇.
這是一個願打,一個願挨,能說是誰倒霉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