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rain417 wrote:如果你看齊的是兒孫自有兒孫福的心態~那恭喜你~想必不會有太大的問題~但如果你看齊的是這樣的方法~也會有這樣成功的實例~那我只能說~你的孩子也絕不會是李安~在相同的條件下~"也許"到了80歲都還在被父母養~~~ 大約十年前,我到大陸上海附近,成立一家貿易公司,聘請一位二十多歲的女秘書,我們公司有個原則,雇用一個新人要到他家裡拜訪,認識他的父母親,留下拍照記錄,以後萬一有什麼捲款潛逃,比較好找人。到女秘書家裡,差點沒把我嚇死,農村裡的雞、狗是在客廳裡放養,餐桌上的殘羹剩餚直接扔地上,房間裡的衣服堆做一座山,可是女秘書身材姣好時髦端莊,完全看不出來是爸媽生的,我的年齡和他父母相當,但站在一起比較像女婿。我原先還以為這是特例,後來才知道,在全中國範圍這是通例。大陸改革開放之後,年輕一輩趕上經濟起飛,跟上一代的思想觀念相差不止一百年。被父母保護得太好的,留在老家種地,勇敢到外地打工的,寄錢回家翻修樓房。回過頭來看我老爸,他是民國十一年生,我們相差三十九歲,他一輩子不會用電腦,我是軟體工程師,他從來不知道我如何賺錢,我也沒法解釋。所以我真的相信,兒孫自有兒孫福。當然,未成年以前教育是必要的,成年以後放手也是必要的,孩子是未來的主人翁。
個人是不反對有念書天分的小孩多讀書, 但讀書的目的只是為了面試的資格, 這才是台灣高等教育最失敗的地方.興趣不在念書卻被勉強唸, 此乃大學生畢業只值22k的原因之一..有比技術勞工好?!--------------------------------------------------------------不能同意你更多!讀名校的目的是為了考公職,當公務人員成為年輕人的嚮往,是台灣高等教育另一失敗的地方。有能力的人為何不創業呢?為何怕創業呢?反倒是低學歷的人,知道自己找不到好工作,趁著年輕就是本錢,勇敢去闖令人敬佩。
kantinger wrote:不關學校的事嗎? 公立學校所有作為,最終以滿足社會期待為依歸,你覺得現在台灣社會人心普遍重視什麼「德性」?現在是立法院「同性婚姻合法化」即將通過的時代,你是指尊重包容多元文化的民主素養,還是傳統禮教的三綱五常四維八德?兩者都可稱之為「德性」,但是背後的價值有極大的時空背景差距,甚至相互存在矛盾與衝突。公立學校的老師、校長都是喝「儒家文化」的奶水長大,但同時也是必須「依法行政」的公務人員,你希望學校教育哪一種「德性」?
kantinger wrote:創業要本錢除非富二代否則不上班如何存錢可以借對吧但創業風險高風險高賭的成分就多又賭又借那走什麼路呢? 陳寶春絕對不是富二代,他是資本主義社會滿足市場供需累積財富,從無產階級晉身中產階級或資產階級的成功案例。任何人都要把自己想像成一個商品,創造自己被利用的價值,商品庸俗沒創意就是領22K,如何讓自己成為炙手可熱的名牌商品,從來就沒有標準答案但有脈絡可循,凡是能滿足市場需求但供應稀缺的商品,例如像Apple便能創造最高市場價值。但是供應稀缺是一種時間很短暫的狀態,大約不過數年光景,就會被大量競爭者填滿,必須重新再創造新的能滿足市場需求但供應稀缺的商品,成功者享受這個煎熬過程,失敗者咒詛這個過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