蘿蔔頭 wrote:不知為何中研院的人員,今早把海灘球放大了...(恕刪) 因為習慣上,海灘球的大小跟地震規模有關,規模越大,海灘球就越大。如下圖,這是從中央氣象局抓來的圖,光看圖就可以知道地震分布、規模大小、震源深度和斷層形式等資訊。
蘿蔔頭 wrote:MW到了3,深度也在10KM內,但仍然一點都沒感覺搖晃呢?...(恕刪) 規模3很小,鄰近區域震度通常只有1~2級,遠一點的更不用說了,感覺不到是正常的。連上次規模6.1的地震,震度4級的地方都有一堆人說他沒感覺了。
蘿蔔頭 wrote:謝謝大大,為什麼這系...(恕刪) 對地震的影響這麼有心的話,可以去了解一下地震三大效應:震源效應 (source effect)、路徑效應(path effect)、場址效應(site effect),了解後應該會對地震有比較正確的認識!另外,地震規模和震度是兩個不同的東西,如果要討論地震對生命財產的影響,要看三大效應造成您所希望討論地點的震度大小來決定,而距離其實只是路徑效應中的其中一個因子。最後,台北盆地周遭的斷層中,事實上更需要觀察的是山腳斷層,因為相比之下,山腳斷層比台北斷層更有機會活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