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1

台北區域的斷層好像活了起來..

以下是中研院的RMT擷圖:

北部淺層,頻率較少,果然和氣象局郭主任說的一樣,北部通常都沒什麼,不過他說也要留意之後的地震


150KM桃園復興鄉附近.延伸到宜花分界



西部沿海斷層,北港高地附近

蘿蔔頭 wrote:
不知為何中研院的人員,今早把海灘球放大了...(恕刪)


因為習慣上,海灘球的大小跟地震規模有關,規模越大,海灘球就越大。如下圖,這是從中央氣象局抓來的圖,光看圖就可以知道地震分布、規模大小、震源深度和斷層形式等資訊。

請問大大.海灘球的斜紋,可以看得出斷層擠壓方向,或是正逆斷層嗎?
蘿蔔頭 wrote:
請問大大.海灘球的斜...(恕刪)

當然可以,海灘球主要就是顯示這些資訊。有興趣可以搜尋「震源機制解」。
謝謝大大,為什麼這系統,時常MW到了3,深度也在10KM內,但仍然一點都沒感覺搖晃呢?>
台灣每條馬路都剛好舖在斷層上
要不然怎麼舖都舖不平

蘿蔔頭 wrote:
MW到了3,深度也在10KM內,但仍然一點都沒感覺搖晃呢?...(恕刪)


規模3很小,鄰近區域震度通常只有1~2級,遠一點的更不用說了,感覺不到是正常的。連上次規模6.1的地震,震度4級的地方都有一堆人說他沒感覺了。
喵,7天氣象局沒有地震報告了,標記一下
(目前規模如果小於3,好像氣象局不會刊登)

蘿蔔頭 wrote:
謝謝大大,為什麼這系...(恕刪)


對地震的影響這麼有心的話,可以去了解一下地震三大效應:震源效應 (source effect)、路徑效應(path effect)、場址效應(site effect),了解後應該會對地震有比較正確的認識!
另外,地震規模和震度是兩個不同的東西,如果要討論地震對生命財產的影響,要看三大效應造成您所希望討論地點的震度大小來決定,而距離其實只是路徑效應中的其中一個因子。
最後,台北盆地周遭的斷層中,事實上更需要觀察的是山腳斷層,因為相比之下,山腳斷層比台北斷層更有機會活動。
開始了,這是系列的開始嗎? M6規模哩.怕怕
其實在搖之前,RMT在桃園西方外海有抓到一些中型訊號
  • 11
內文搜尋
X
評分
評分
複製連結
請輸入您要前往的頁數(1 ~ 11)
Mobile01提醒您
您目前瀏覽的是行動版網頁
是否切換到電腦版網頁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