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

台灣病是什麼?房價/所得比高於紐約與倫敦、同樣的東西在台灣往往比國外貴好幾倍 ....

這期《經濟學人》把台灣放在頭條,分析了台灣種種怪奇現象:房價/所得比高於紐約與倫敦、同樣的東西在台灣往往比國外貴好幾倍、對美出口順差持續暴增、台幣嚴重被低估、硬體產業超強、經濟果實未能全民共享。把台灣現況總結成了一個詞「台灣病」。報導深入探討了台灣在「出口導向、晶片獨霸」的成功故事背後,所隱藏的嚴重結構性扭曲。

這一系列分析,雖然著眼於台灣的經濟風險,但其份量幾乎可視為歐美輿論施壓台幣升值的大動作。或更直接地說,這很可能影響美國後續對新台幣匯率的政策判斷。

台灣幾乎所有表面問題,根源都是深層的結構性問題,而外銷與匯率正處於問題的核心。

掌握最新AI、半導體、數位趨勢!訂閱《數位時代》日報及社群活動訊息

請輸入 Email
《經濟學人》指出,台灣經濟正被「四大失衡」所困。

首要且最關鍵的,是極度低估的匯率。 根據經 GDP 調整後的大麥克指數(Big Mac Index)計算, 新台幣對美元被低估高達 55%,在全球敬陪末座。 這種低估程度,已顯著偏離台灣強勁的經濟基本面。台灣出口表現極為亮眼,過去 5 年晶片與伺服器出口暴增 3 倍;2025 年迄今的經常帳順差(涵蓋商品貿易與各種跨境收益)已擴大到 GDP 的 16%,遠高於 2010 年代的 10%。在如此強勁的數據支撐下,台幣的理論走勢應為升值,但現實顯然並非如此。

其次,是社會層面的失衡:經濟成長的果實並未被公平分享。長期偏低的匯率,對依賴進口食物與能源的台灣而言,實質上加重了所有消費者的負擔。弱勢台幣推高進口成本,其代價最終從普通家庭轉移到出口商的利潤上。

這也解釋了台灣勞工的長期困惑:為何經濟在成長,薪資卻顯得停滯?《經濟學人》提供的數據相當尖銳:自 1998 年以來,台灣勞動生產力翻倍,薪資漲幅卻遠遠落後。更具衝擊性的是,衡量工人報酬的「單位勞動成本」,同期間竟下滑 25%。這證實了許多人的感受——勞工在整體經濟產值中所獲得的相對占比,實際上正在縮小。


用數據串起亞洲市場,Vpon 為品牌開啟跨境成長新航線
第三個失衡,顯現在資產價格的泡沫化。為了維持低匯率,央行(CBC)必須持續在外匯市場購入美元,向金融體系釋放巨額的新台幣流動性,並長期壓低利率。這些找不到去處的過剩資金,最終大量流向房地產市場。圖表顯示,台灣房價所得比的攀升軌跡,與外匯存底的累積軌跡高度相關。自 1998 年以來,台灣房價上漲了 4 倍。目前台北的房價所得比中位數已達 16 倍,其負擔壓力甚至超過倫敦與紐約。

最後,是潛在的金融系統性風險。巨額的順差資金總要有去處。報導指出,近年來央行為降低干預色彩、避免被貼上「匯率操縱國」標籤,部分順差資金被巧妙引導至壽險業,再由壽險業投資海外(主要是美元資產)。

這形成了一個巨大的結構性弱點:壽險公司以「新台幣」計價的負債(保戶的儲蓄),卻依賴「美元」計價的資產來支撐。這種「貨幣錯位」(currency mismatch)極度危險。一旦匯率出現劇烈變動,例如新台幣被迫快速升值,壽險業的資產負債表將遭受重創,可能引發系統性的金融危機。


既然風險越堆越高,為何這樣的政策仍能延續?《經濟學人》歸納了兩個主因。

第一,是強大的出口遊說團體。弱勢匯率如同保護傘,讓許多利潤微薄、本應轉型的傳統製造業得以生存,而這些企業提供了大量就業機會。

第二,是央行在台灣獨特的政治地位。報導分析,央行一方面出於對「荷蘭病」的恐懼,擔心單一產業過強導致匯率飆升、衝擊其他產業;但更深層的結構是,央行透過匯率所產生的巨額盈餘,已成為政府財政的關鍵支柱。央行上繳的盈餘占政府總收入的 6%,而其他先進國家的平均僅為 0.4%。

這種不尋常的財政依賴,賦予央行巨大的政治影響力。儘管央行否認干預、聲稱只是「順應風向」以維持穩定,但外匯存底從 1998 年的 900 億美元,飆升至今日的 6,000 億美元(占 GDP 72%)的軌跡,就是最有力的證明。

《經濟學人》認為,這個模式已走到盡頭。風險正從兩端逼近:其一是美國的政治壓力,華府的貿易鷹派隨時可能施壓台幣升值;其二是內部的金融穩定——美元若持續走貶,將威脅壽險業的存續。

報導建議,台灣必須著手拆解這套過時的經濟架構。央行應逐步放鬆對匯率的控制,規劃一條可預期、可管理的長期升值路徑。轉型過程必然痛苦,那些依靠匯率補貼的企業將面臨裁員或倒閉,壽險業也將承受衝擊。

但這些衝擊並非不可管理。台灣政府財政相對健康,有本錢協助勞工轉型。唯有如此,台灣的普通民眾才能真正分享到國家出口奇蹟所帶來的甜美果實。
2025-11-14 23:45 發佈
馬上有反應

我個人覺得要問美佬川普為何要幫全世界加關稅?
台灣的物價真的很貴

只有小吃便宜一點
xattacker

房價太虛高了 根本要一輩子去養房

2025-11-15 12:54
cdma2k wrote:
這期《經濟學人》把台...(恕刪)


就是貪

這件事其實我很小就發現

蔥以前是買菜會送,它是使用範圍最廣的菜

菜蟲就開始從這兒炒起,吃到甜頭後,從蔬菜開始,水果也比照模式

連過去最便宜芭樂也貴的離譜,讓最後端消費者高物價苦不堪言

問菜販水果販賣這麼貴,通常都是打馬虎眼理由搪塞

不是不能漲,但合理漲,漲多少,沒人管

反正要混大家一起混,那苦的就是最末端。
小樓一夜聽春雨

同意 。 通路也是漲價的元兇之一。 尤其是全聯!! 看看香蕉橘子這幾年怎麼漲的, 全聯有帶頭漲價的嫌疑。 進口水果也是如此!!

2025-11-15 14:19
就說了台灣自古就是流放之地

都一堆牛鬼蛇神

在地坑台灣人的錢是完全不手軟的

只要林北能賺到錢就好了

其他人的死活干林北屁事


蔣家時代還有點威權在

等到蔣家下台

你就看到台灣人往無法無天的路越走越前頭
早說過房地產是資本黑洞
資本進去就不會創造,只會消耗
拉高生活成本,營業成本

說是什麼火車頭的,我都懷疑有利益輸送!

BTW ,虛擬貨幣是能源黑洞,只會消耗能源,而其創造的經濟活動大多是支持罪惡面的洗錢!
KCLin0423 wrote:
早說過房地產是資本黑...(恕刪)

在廣漠的大地,大陸型國家土地資源多
台灣已經在山坡地濫開發、侵蝕農地
以土地為名的泡沫經濟手法

所謂的天災,是在不合適的地方開發
使用土地位置在風險區域,造成災害。
這是集團式的黑箱



不是喔 不是這樣子喔
台灣媒體一直在洗腦我們......
中國物價下跌,代表經濟蕭條、崩潰。

台灣房價、物價不斷的飆漲,
代表台灣經濟很火熱,人人賺大錢。


所以大家應該要感謝民進黨讓台灣房價物價飆漲,
不過我的生活越來越難過,也沒有賺大錢。
我該檢討!
  • 2
內文搜尋
X
評分
評分
複製連結
Mobile01提醒您
您目前瀏覽的是行動版網頁
是否切換到電腦版網頁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