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s://news.pts.org.tw/article/780802
2025年總統科學獎2位得主,生命科學組的梁賡義院士、與工程科學組的葉均蔚院士,上午在總統府接受總統賴清德頒獎表彰。賴總統致詞時也宣示,以科研策略希望未來30年水到渠成,讓台灣在物理、化學、醫學3大領域,至少增加3名台灣諾貝爾獎得主。
從總統賴清德手中接下2025總統科學獎獎座,梁賡義院士與葉均蔚院士榮獲台灣學術最高榮譽。總統賴清德肯定感謝兩人的科研貢獻,還宣示台灣的諾貝爾計畫。
總統賴清德表示,「希望在30年內水到渠成,台灣在物理、化學、醫學等3個領域內,至少能夠增加3位諾貝爾獎得主,今天在場就有2位潛在的可能人選。」
30年內3領域要增加3位諾貝爾得主,總統賴清德特別點名,10日啟動的台灣橋樑計畫,由台大和中研院主導,與全國10所頂尖學術機構一起在半年內,邀請31位諾貝爾奬得主來台,以公開演講、小型討論等多元形式,進行國際學術交流。
中研院學術諮詢總會執行秘書邱繼輝指出,「諾貝爾獎的這些人,他們每年都會辦在不同的地方,今年是選擇台灣,因為這次會忽然集中,然後大家就會比較注意,比較注意當然就是會引發種種的討論,就是說那我們什麼時候會有諾貝爾獎的。」
清大資深副校長戴念華認為,廣結善緣不是壞事,或許有利於提名,但重點還是回到自身實力。中大前校長周景揚也有同樣想法,並強調基礎科學教育還是重點。
清大資深副校長戴念華表示,「問題最根本的還是我們要有實力,但要往那個目標前進,我覺得是要更有組織性的做法,比如說是國家能夠成立一個諾貝爾獎的推動小組。」
前中央大學校長周景揚則認為,「高中升大學,理工方面還是排在蠻前面,只是說我們現在因為半導體產業太強了,大部分都到工的去了,所以理學院這邊的話,要找到很好的人才就稍微弱了一點點,深耕才有可能。」
周景揚認為,不用把30年產出幾位當成目標,是如何讓更多年輕人願意走這條路。中研院諮詢總會也指出,許多諾貝爾奬得主是最初做計畫時的突發奇想,因不斷研究,透過團隊才水到渠成,為此,給年輕學者好的環境,並鼓勵他們嘗試、不怕失敗,朝發掘未知去努力。
X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