截至2025年,台灣的火力發電占整體發電比例仍為主要來源,約佔七成至八成之間。根據台電與能源局最新資料:
2024~2025年發電結構火力發電總占比:約76%~80%,細分如下
燃氣發電:約47%~66%(以天然氣為主)
燃煤發電:約31%~34%
燃油發電:約1%~1.5%
再生能源:約12%(主要為太陽能與風力)
核能:約0~4.7%(2025年後全面停用)
抽蓄水力與儲能:約1%~2%
台灣自2025年5月後因政策將火力發電比重上升至76%,其中燃氣發電快速取代燃煤,成為低碳轉型的過渡能源 。雖然再生能源裝置容量增加,但因為氣候與供電穩定性因素,其實際發電占比仍低於兩成 。當前約76%電力來自火力發電,燃煤仍屬高碳結構,但正持續向燃氣與再生能源轉型。
火力發電與肺腺癌的關聯有多高?
火力發電,不管是燃氣或燃煤都會釋放PM2.5,特別是燃煤電廠,與肺腺癌的發生具有明確的關聯性。許多流行病學與醫學研究指出,主要關鍵是燃煤所釋放的大量PM2.5細懸浮微粒、氮氧化物、揮發性有機物及重金屬,這些空氣污染物會長期累積於肺部,引發基因突變與慢性發炎反應 。
關聯程度與研究數據
《柳葉刀》(The Lancet)研究顯示,PM2.5濃度每增加10微克/立方米,肺癌死亡風險提升約8–14%,尤其以肺腺癌最具顯著關聯 。台灣2022年新發肺癌中,肺腺癌占比高達73%,而女性肺癌患者中高達88%為肺腺癌,多數不吸菸;研究者指出,空氣污染與燃煤電廠排放的PM2.5是主要危險因子 。英、韓、台三國比較研究亦發現,台灣EGFR基因突變型的肺腺癌比例最高,此種突變被證實與空汙及PM2.5暴露有直接因果關聯 。哈佛大學與環保署聯合分析,台灣燃煤電廠每年導致約900人早死,若再增加新廠,早死人數恐升至每年1200人以上 。
PM2.5與燃煤排放物能穿透肺泡、進入血液循環,引起DNA突變、肺組織纖維化與慢性發炎,進而促進癌細胞形成 。研究指出,居住在火力發電廠10公里內的居民,其罹患肺癌風險較一般地區高出30–40% 。燃煤發電是台灣及全球空氣污染與肺腺癌風險上升的關鍵因素。估計在台灣,不吸菸者肺癌患者中,超過一半的病例與長期空汙與燃煤排放有關。降低火力發電比例、改用天然氣與再生能源,是公共衛生防制肺癌的重要方向。
依數據來看,綠電補不了台灣長期缺電問題,但為了這些綠電業者,政府又不得不買他們的電,用老百姓的納稅錢就算了,但把老百姓的命當雜質不斷消耗掉是一個正常政府該做的事嗎?
X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