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家山堰塞湖,是汶川大地震后形成的最大堰塞湖,地震后山体滑坡,阻塞河道形成的唐家坝堰塞湖位于湔江上游距北川县城约6公里处,是北川灾区面积最大、危险最大的一个堰塞湖,库容为1.45亿立方米。唐家山堰塞湖,坝体顺河长约803米,横河最大宽约611米,顶部面积约30万平方米,由石头和山坡风化土组成,湖上游集雨面积3550平方公里。2008年5月19日下午,四川省“5·12”抗震救灾指挥部水利监控组组长郭永祥会同水利部副部长矫勇、部总工刘宁、省水利厅副厅长胡云等专家紧急前往绵阳市抗震救灾指挥部,研究北川县唐家山堰塞体处置方案。经会商认为,由于唐家山堰塞坝集雨面积大、水体大、水位上涨快、地质结构差,溃坝的可能性极大。在水利部会商的初步讨论方案中,绵阳市政府负责对江油香水镇以上通道进行管制,从5月21日起严禁无关车辆和人员进入。由水利厅负责,组织有关专家科学制定预警临界值,以确保人员安全撤离。搭“空中通道”开挖溢洪槽,一条由绵阳南郊机场到唐家山的“空中通道”,用以运输重型器械和兵力。空投坝顶的武警水电部队将开挖溢洪槽,破解悬于北川和江油之上的堰塞湖。包括35辆推土机、15辆挖掘机在内80余件重型机械因为道路被毁,无法开到坝顶,只能紧急开辟一条“空中通道”运送机械和兵力。执行这次“空中通道”飞行任务的是1架米-26直升飞机和5架米-17直升飞机。其中米-26是从俄罗斯租用的,俄罗斯机长将担任这次运输任务的主飞。6架飞机已经齐集绵阳机场待命起飞。2008年6月7日7时零8分左右唐家山堰塞湖湖区泄流槽过水,围堰过水高程为740.30米至740.40米之间。过程太长就不发了, 简单地说,从5月28号开工到6月10号排除险情。
石板沟堰塞湖是2008年汶川8.0级地震引发的滑坡体堵塞青竹江河道形成的次生湖泊,位于四川省青川县红光乡境内。该堰塞湖被水利专家评定为汶川地震后第二大高危堰塞湖 [1],最大蓄水量超过1000至1100万立方米,威胁下游约16万人口安全。2008年5月12日汶川特大地震引发青川县石板沟区域山体崩塌,约100万立方米的山体物质滑入青竹江河道,形成长100多米、宽300米的堰塞体 [1-2]。该堰塞湖被列入地震初期发现的34处大中型堰塞湖名录,属于对下游北川、绵阳等城市构成直接威胁的重点险情点 [2-3]。堰塞体主要由灰岩和白云质灰岩岩块堆积构成,堆积厚度达50-60米,坝顶高程约710米 [1] [4]。滑坡体表面留有大量房屋残骸和生活物品,显示原为居民聚居区 [4]。堰塞湖集雨面积达1223平方公里,水面平均宽度100米,最大水深约30米2008年6月30日至7月8日期间,武警水电部队采用分层爆破方式实施17次爆破,累计使用炸药221吨。通过开挖长165米、宽30米的泄流槽,使行洪能力提升至3198立方米/秒,超过青竹江五年一遇洪水标准。排险工程共转移受威胁群众3000余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