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卡伯格曾任瑞典能源署署長,他指出,「核能復興」僅是政治宣傳,核電在戰爭中脆弱且昂貴,納稅人難以承擔核災風險。
他並強調,隨著太陽能與風能成本快速下降,台灣唯有發展百分百再生能源,才能真正提升能源韌性與經濟效益。
托馬斯·卡伯格(Tomas Kåberger)教授自2011年起擔任再生能源研究所(Renewable Energy Institute)董事會主席,現為查爾摩斯工業大學產業能源政策教授,能源研究中心主任,也是瑞典皇家工程科學院院士。
曾任瑞典能源署署長(2008–2011)、氣候政策委員會成員,並在今年當選瑞典地區能源諮詢機構聯合會主席,長期引領歐洲能源轉型與政策實踐。
核電廠成戰爭勒索目標 納稅人難以承擔核災風險
有人說,核反應爐在戰爭中是「神聖不可攻擊」的,但現實並非如此。
卡伯格舉例,以色列曾轟炸伊拉克、敘利亞的反應爐;南歐斯洛維尼亞Krško反應爐曾遭威脅;在前南斯拉夫戰爭期間,甚至以攻擊核電廠作為勒索演練。
烏克蘭戰爭中,札波羅熱核電廠及車諾比舊址周邊都有武裝衝突;札波羅熱還被以切斷外電的方式威脅,讓冷卻系統長時間失效、造成爐心熔毀與放射性外釋的風險。
針對能源的進口獨立性(Import dependence),卡伯格解釋,戰時因為原料停止進口,失去電力與燃料,交通中斷,民生受到影響;相較之下,若只是停止進口太陽能板、風力發電部件,再生能源電力生產系統持續,僅是無擴充產能,兩者的差距不可同日而語。
在俄烏戰爭中,更顯示集中式電廠與電網易成攻擊目標,分散式再生能源則更難攻擊,因而在衝突區域受到重視。
卡伯格也坦言,各種發電方式都可能帶來災害,但核能事故的嚴重性遠超過水力發電壩潰或化石燃料儲油槽事故,後果上百倍。
https://e-info.org.tw/node/2419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