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爾街日報:烏克蘭割地止戰或淪為附庸 「今日烏克蘭,明日台灣」

阿拉斯加雙普會未有重大突破,《華爾街日報》分析,戰後結局逐漸收斂為兩種:一是烏克蘭保有主權,成為領土縮小但依舊獨立的民族國家;二是成為俄羅斯的「保護國」,重新被納入俄羅斯的勢力範圍。


俄軍徹底征服基輔的嘗試已宣告失敗,但烏克蘭完全驅逐俄軍的希望同樣渺茫。報導指出,烏國高層已接受無力全面收復國土的現實,澤倫斯基上周首度表態願在停火後談判領土問題。

第一種是「保護型分治」,認可俄羅斯事實占領的20%烏克蘭領土,其餘80%由西方軍事援助維持烏克蘭主權。英法兩國考慮推動「自願聯盟」,駐軍當地以遏阻俄羅斯再度進攻,並期盼美國跟進。上述模式類似韓戰結局:雖然土地分裂,但國家持續存在並獲得外部庇護。然而,這無異於普丁的滑鐵盧——僅控制廢墟般的20%國土,還要眼睜睜看西方軍隊守護他口中的「兄弟國」。

分析認為,若經濟制裁升級並衝擊俄羅斯內部穩定,普丁或許被迫接受此結局。但目前跡象顯示,他仍押注於烏克蘭先行崩潰。

正如德國國際暨安全研究所學者克魯格(Janis Kluge)所言:「俄羅斯認為,這場戰爭雖不可持續,但烏克蘭持續性更差,烏克蘭遲早會敗於經濟問題」。

第二種走向是更嚴峻的「從屬型分治」。俄羅斯2022年入侵後,一再要求烏克蘭縮編軍隊、限制軍援,並修改憲法及國家認同政策。如果烏克蘭戰力再度削弱,無力承受第3度大規模入侵,便可能被迫成為俄羅斯的保護國(protectorate),淪為政策上受制於俄國的附庸。相當於烏克蘭不僅失去東南領土,更失去外交自主。對一個力圖融入歐洲、鞏固民主的國家而言,幾乎等同投降。

儘管俄軍進展有限,但其戰略目標是削弱烏軍戰力與士氣。三年半的戰事已使烏軍疲憊不堪,兵力補充困難,對軍方高層的不滿亦逐漸浮現。但分析認為,由於無人機等新型武器已成烏軍主力,因此仍能持續防禦。

卡內基國際和平基金會專家考夫曼(Michael Kofman)認為「烏軍不會崩潰,但若無法解決人力與管理問題,長期會愈加疲弱」。在兵力與資源上,俄羅斯具備更大持續力,但烏克蘭的適應與韌性同樣不容低估。
2025-08-18 7:45 發佈
統一台灣才有活路
遠親不如近鄰
和平相處不願意
一定要搞到你死我活
內文搜尋
X
評分
評分
複製連結
Mobile01提醒您
您目前瀏覽的是行動版網頁
是否切換到電腦版網頁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