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行看法:
(1)央行「不適合」擔任主權基金的管理者。
(2)反對由外匯存底無償撥款作為資金來源。
中央大學經濟系教授邱俊榮認為:
(1)採取市場化方式管理,將可有效提升投資效率
(2)若操作不當,反而可能造成國內產業「空洞化」,須審慎規劃。
從有限的資料裡顯示,主權基金投資標的包括:
公開市場股票
國政府債券、公司債券
房地產
基礎建設
私募股權
對沖基金
大宗天然資源,例如黃金、石油、天然氣
戰略產業,例如AI、半導體、綠能、數位科技
以當前政府政策立場來看,若由政府主導,主權基金應該會把戰略產業擺在第一位,也就是AI、半導體、綠能、數位科技等。
其中投資佔比如何分配,則是另一個問題。
民進黨在政策推動時特別敢衝,國民黨執政時則相對保守。
民進黨在推動政策時比較不避諱自肥,選才任用也較不重視專業,國民黨執政時較禁不起批評,臉皮相對較薄。
無論偏藍偏綠,都應該先想一下,如果換作國民黨執政,主權基金是要支持還是不支持?立場會不會因為政黨不同而搞雙標?
如果執政黨不同,會改變對主權基金的態度,那問題其實不在主權基金本身,而是因為您不相信這個政府。
因此主權基金要不要推動,其實要想的問題是
1.《如何監督?如何防止政府不當介入?》
主權基金大都偏向投入高風險、高報酬的投資標的,為人詬病的是不夠透明,容易受到政府政策、政治壓力的影響,轉向支持特定的政治目標或國內產業,降低投資效率。
主權基金有穩定市場的潛力,但如果主權基金的投資決策過度集中於某些資產類別,可能會導致產業泡沫化。
除非根本不在乎監督問題,不然主權基金的推動不可能完全期待執政黨自律,何況還有設立專法的問題,執政黨立法院一黨獨大,會設立怎樣的專法一樣是有疑慮的。
2.《台灣願意承擔多少風險?風險發生時對台灣會不會是個核彈級災難?》
2022年新冠肺炎大流行、全球經濟萎縮時,全球最大的主權基金「挪威養老基金」虧損了13.3%;韓國財經媒體「韓國每日金融」報導,2022年韓國的主權基金韓國投資公司(KIC)也虧損了14.4%
政府需要動用資金應對危機時,如果是房地產、基礎建設等流通性較低的投資標的,就會面臨出售速度緩慢、流動性不足的風險。
3.《擁有主權基金會不會成為美國的狙擊目標》
擁有龐大主權基金的國家,龐大資金流入他國市場,被視為另一種經濟侵略。
俄羅斯收購德國輸油管及能源基礎設施、中國的主權基金購併美、英等國大型銀行等。
短期大額投資和匯出,可能破壞本國和國際金融市場安定,因此美國、歐盟和日本都相繼制定相關政策防堵這類情形發生。
政府的立場主要是親美,可能藉由主權基金加大投資美國,但川普志在解決美國債券問題,主權基金會不會成為美國盤中飧,這也是需要注意的地方。
參考資料
多年來,中央銀行已經多次說明,「外匯資產與新臺幣負債必須平衡」。
央行如果有1億美元的外匯存底,其實是用30億台幣(假設匯率1:30)換來的。
所以央行有一筆1億美元資產的同時,也會對應有一筆30億台幣的負債。
同樣用1億美元外匯存底為例,直接拿央行保管的外匯存底去花(投資??)固然很爽,那對應的30億台幣負債算誰的,繼續掛在央行帳上嗎,然後所謂的主權基金虧損了兩手一攤,負債爛攤留給央行。然後,當真正外匯存底的擁有者(例如外資,進來時拿外幣在台換成台幣),要將持有的台幣換回外幣時,央行外幣不夠怎辦,印台幣想辦法在市場上買外幣,印太多結果就是台幣貶值,爛攤全民扛。
央行已經講過多次,政府想動用外匯,就必須編列等值的新臺幣預算,然後依照結匯手續來動用;政府的預算如果不夠,可以發行公債,向民間籌款,這才是動用外匯的正當途徑。例如財政部發債後取得本國貨幣後買匯,再將外匯交給主權基金管理機構進行投資。
題外話,國發基金、公務人員退休撫卹基金、勞工保險基金、勞工退休基金、郵政儲金等等,還不夠玩嗎、還想再搞個主權基金出來糟蹋嗎,真想搞,就老老實實編預算或發債來籌主權基金的財源,把資產負債列清楚、權責相符,讓審計單位、國會、人民等都可以監督。
內文搜尋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