匯率110%,關稅20%,實質關稅就是32% 台企還要活嗎?

這樣的計算邏輯基本正確,但我們可以更精準地說明為什麼會是 32% 的「總加成」。

情境設定:
匯率:1 美元 = 1.1 台幣

關稅:20%

計算:1.1(匯率) × 1.2(關稅) = 1.32

代表意思:
這代表一個東西在國外賣 1 美元,進口回來之後變成 1.32 台幣的成本(含匯率和關稅)。
所以整體上,成本上漲了 32%,也就是說「相對原始價格」來說,多了 32%。

更精確的拆解邏輯:
美金價格:1 美元

匯率轉換:1 × 1.1 = 1.1 台幣

課關稅:1.1 × 1.2 = 1.32 台幣

所以總體來看,台幣成本是原始美元價格的 1.32 倍,也就是 +32% 成本增幅。

如果你還要加上其他成本(如運費、營業稅、利潤率等),這個「加成倍率」就會更高。
2025-08-01 23:33 發佈
對於一個出口導向型經濟體而言,「匯率」與「進口國關稅」是影響外銷競爭力的兩大重要因素。你提到的情境是:

**匯率:**對美元匯率升值至110%(即本國貨幣升值10%)

**美國關稅:**針對該國產品加徵20%進口關稅

這兩者對出口競爭力的總體影響可從成本、價格、需求等層面進行分析:

一、匯率升值 10%(本幣升值)
本國貨幣對美元升值代表:
1 美元原本可兌換 1 單位本幣,現在只能兌換 0.9 單位 ⇒ 出口商收到的本幣減少

→ 對外銷的負面影響:
出口價格上升(以美元計價):以本國貨幣計價的產品,轉換成美元後價格變高

競爭力下降:相較其他貨幣貶值的國家,本國出口產品價格較貴

利潤受壓縮:除非提高出口價格,否則企業獲得的本幣收入減少

二、美國加徵 20% 關稅
即使出口價格不變,美國進口商/消費者實際需支付的價格也增加了20%。這等同於:

產品在美國市場的終端售價提高

需求下降:消費者會轉向本地或其他非課稅國家的替代品

訂單流失:尤其是價格彈性高的產品(如消費性電子、服裝)

三、合併效應:匯率升值 + 關稅增加
這是雙重打擊:

因素 影響 結果
匯率升值 成本(本幣收入)上升、美元售價難降 外銷價格競爭力下降
關稅提高 終端價格升高,需求下降 市場占有率流失
綜合 成本升高 + 價格升高 雙重削弱國際競爭力

→ 若無法:
提升產品附加價值

轉嫁成本

轉向其他市場

那麼出口將明顯受挫。
民進黨只會洗中南部一堆看民視三立的人,我今天打開電視 ,真可怕,政論節目還在講盧秀燕應該發4萬之類的,還一直計算,說的跟真的一樣,還在洗台中的大罷免,根本沒在說關稅這個公共政策該如何應對,更別提匯率了。

唉,這樣的媒體真是國家不幸。
EricChang

我只問高雄市也樂觀其成等發錢,青鳥們就說我崩潰?不知道崩潰的是誰?

2025-08-02 0:57



網軍,你,缺很大?

天天一直發,一直發,

賺夠了嗎?

地方政府跟中央,如果也可以像你,
一直發,一直發,多好啊!

我是說,發錢啦!
nwcs

總統決定發錢了,臉有沒有很痛 ?

2025-08-02 7:39
還要計算競爭國日、韓相對匯率,韓國15%關稅,都發錢振興經濟了,DPP立委還在釋憲,阻擋修預算法普發,是誰在跟人民的生活過不去 ?
jcatalysis

一對比便知,甚是中肯[拇指向上]

2025-08-02 7:55
青鳥:我們有台積電,那種沒競爭力的產業倒一倒剛好
larry-han

看起來,政府真的就是獨壓半導體這一塊而已!

2025-08-02 9:23
美國總統川普(Donald Trump)在美東時間7月31日公告,台灣對等稅率調整為20%,與印度、越南、斯里蘭卡等國並列,被歸類為貿易關係未達互惠標準的對象之一。各界憂心未來台灣在國際市場上,恐將面臨更嚴峻競爭。但會有哪些產業受影響。《中時新聞網》整合各方資訊、報導,整理如下:


半導體業:大魔王是232條款
美國啟動232條款,對半導體產品課徵關稅,極有可能在八月中旬之後開始實施,且影響超出市場預期。巴克萊預測,這項關稅政策將對2025年下半年至2026年的晶片需求產生顯著的負面影響。所以台灣業者如繼續將主要的生產重心放在高階技術的出口上,就可能需要重新審視其整體的出口策略布局。

鋼鐵業影響不一 生技怕丟代工
綜合媒體報導,中鋼董事長黃建智認為,對等關稅對鋼鐵產業的具體影響,需要根據不同情形來評估估。例如,對於手工具產業而言,關稅稅率實際上會從原先的32%降至20%,這反而可能是一件好事。





黃建智也指,對於上游和中游的鋼鐵製造廠來說,更為重要的是目前美方針對鋼鋁進口所實施的50%關稅。他強調,這一點在全球各國之間仍然維持一致,並未因為對等關稅的確定而有所改變。

生技業方面,由於藥品已被列入第232條款,加上台灣生技和製藥產品出口到美國的規模相對較小,因此預計衝擊有限。然而,保健品由於受到對等關稅的影響,台灣本土業者可能會面臨競爭力下降或失去代工機會的風險。

汽車零組件剉咧等 車市不安
儘管美國正式宣布對台灣關稅暫定為20%,由於汽車零組件仍然涵蓋在川普政府任內實施的232條款中,台灣汽車零件出口到美國現行仍然維持25%的關稅不變。對此,國內業者表示,這等同於現狀沒有改變,無論公布的稅率為零或50%,對汽車零件的影響均屬有限。此外,與主要競爭對手的大陸需要課徵高達75%的稅負相比,台灣廠商仍然具有競爭優勢。

車市方面,台灣出口整車至美國的數量相對較少,國內汽車產業更為關注進口車關稅的走向。然而,目前為止,相關政策的明確方向仍然不明朗。對此,汽車業界深感憂慮,認為進口車關稅議題就像一顆未爆彈,持續影響著市場信心。

農民憂開放 工具機哀嚎
對於食品產業而言,台灣關稅為20%,食品廠出口到美國的比例較小,因此影響有限。食品廠認為,一旦開放美國的牛肉、豬肉和雞肉進口,美國牛肉和豬肉的影響相對較小,但對台灣農民衝擊較大。

對於工具機產業而言,台灣20%高於日本和韓國的關稅稅率,身處關稅海嘯第一排的台灣機械及工具機業影響最大,尤其高階市場恐遭日本廠商侵蝕。相較於台灣,日本本來就具有匯率上的優勢。如今,兩國談定稅率又有5個百分點的差距,台灣工具機業在匯率劣勢的情況下,在與日本廠商的競爭中恐怕會屈居弱勢。

高價遊艇失優勢
台灣遊艇製造公會前任理事長龔俊豪稱,美國公布對台灣的對等關稅20%,比台灣大型遊艇競爭對手的歐盟義大利、德國的15%都要高,相對優勢就輸了。現在有些不明朗的是,是否要累加「基本關稅」10%?如果是,等於船價一艘就要漲價30%,不會有消費者買單的,「購買遊艇的行為,勢將停滯」。

旅遊、紡織、海運、製鞋衝擊小
對於旅行業而言,美國對台關稅20%;上市旅行社雄獅旅遊總經理賴一青認為,短期內對旅遊市場的影響還需要觀察,但影響幅度應該不大。且近期還有台幣升值的匯差紅利,所以對第四季短期的影響不大,但對明年的市場還需要再觀察。

鳳凰旅行社董事長張巍耀也指,關稅盡早拍板,大家好有個底,知道後面該如何調整因應。

紡織業者則指,若徵收20%關稅,上中游因先前已遇大陸低價傾銷,相對衝擊程度影響大;下游因生產基地多已移往東南亞或多元化產區,且先前有跟客戶協調過分擔,會是較為穩健的產業。

台灣有多家製鞋產業,但因主要生產基地都在東南亞,所以這些業者的工廠不適用台美對等關稅暫時性稅率20%,反而在意東南亞的越南、泰國及印尼等各國的對等關稅。

多位航運界人士評估,關稅若能談到15%是滿分,20%是中等。而台灣出口的大宗產品是AI、高階半導體及晶片等,毛利高,關稅轉嫁能力也高,因此影響較小。其他的毛利較低的傳統產業商品可能要往關稅較低、製造成本也較低的國家移動。

此外,陽明海運前董事長謝志堅表示,根據美國媒體報導,美國小型進口商的盤算是,如果關稅在10%還可以吸收,若超過20%以上,就要部分或全面轉移採購地區。

謝志堅也指,如果台灣暫時性關稅有機會下修,短期內亞洲出口至美國的貨載板塊不會馬上發生變化,但長期來說,出口商應該還是會分散風險。

自行車:整車出口仍具優勢 零件市場不利
從台灣自行車產業的競爭對手地區的關稅來看,大陸55%、越南20%、柬埔寨、印尼與菲律賓為19%、歐盟及日本為15%、英國為10%。整車製造的部分跟對手都差不多,預判客戶在供應鏈端不會有太大調整。倒是零件的部分,台灣比日本、歐盟、菲律賓、印尼還高一些,對於零件單獨銷售如補修市場,相對不利一些。

不過,台灣自行車產業出口到美國的占比不高,多數業者都已具備多地出貨的優勢,在全球布局的彈性下仍有一定緩衝空間。再加上台灣自行車產業深耕高階與超高階市場,仍具備強勁的國際競爭力。
cdma2k wrote:
美國總統川普(Donald...(恕刪)
我學弟是台灣前3螺絲廠富2代,現在是瑟瑟發抖,怕DPP為了南部的農、漁民選票,直接把工具機零件業者給賣了。
內文搜尋
X
評分
評分
複製連結
Mobile01提醒您
您目前瀏覽的是行動版網頁
是否切換到電腦版網頁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