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視新聞網 2025年7月22日 週二 下午7:55
...................
在以色列與我國國旗旁留下合影,以色列媒體這個月初報導,我駐以色列代表李雅萍受執政聯盟國會議員泰勒邀請,訪問位於約旦河西岸,管理40多個以色列屯墾區的本雅明地區議會時,表達願意捐款資助當地的醫療計畫,是第一個向以色列屯墾區提供資金的國家,但也因此引發質疑聲浪。
外交部發言人蕭光偉表示,「泰勒議員他在今(2025)年5月訪問台灣,在台灣期間有機會親身體會並且了解到,我國秉持衛生無國界的精神,目前相關討論的議題都是跟人道援助、衛生醫療合作有關,那所以雙方就這個議題在進行討論當中。」
外交部回應,衛生醫療一直是台、以兩國重要合作領域,但也強調相關援助仍在意見交流階段,駐以代表處尚未承諾捐贈。 如此謹慎,因為以色列屯墾區至今未獲得國際社會承認。
約旦河西岸雖然在1967年六日戰爭後被以色列佔領,但根據1993年的奧斯陸協議,該地被劃分為3個行政區,分別由以色列和巴勒斯坦權力機構管控。不過2005年,以色列軍民撤出加薩走廊後,開始轉向西岸,不斷建立並發展屯墾區,限縮巴勒斯坦民眾居住空間。目前西岸約近有70萬以色列定居者,與330萬巴勒斯坦人共存,雙方新仇舊恨不斷累積,不時爆發衝突。
政大外交系兼任教授李登科指出,「我們答應協助他們,提升他們的醫療水準,只是照顧屯墾區的這些屯民,也就是猶太人的話,當然比較有點爭議,但是如果說我們這個醫療協助,屯墾區附近的、貧困的巴勒斯坦人,當他們有醫療需要的時候,可以優先得到照顧,這就是好事一樁。」
學者指出,國際法規定,是禁止在屯墾區從事投資、貿易等商業行為,若台灣聚焦人道援助,並提出希望優先照顧附近的巴勒斯坦人,或許能夠減少爭議。
比利時魯汶大學國際法教授赫南德茲(Gleider Hernández)指出,台灣的這筆捐款可能會被視為默許以色列在約旦河西岸的存在,違反國際法。依據聯合國國際法院(ICJ)2024年的諮詢意見,所有國家都有義務阻止與以色列佔領區維持貿易與投資關係。
赫南德茲續指,即使加拿大、英國、法國、德國等以色列的堅定盟友,甚至川普執政時期的美國,都未曾正式承認以色列對約旦河西岸與加薩走廊的主權,而台灣的捐款跨越了從單純的間接資助,例如允許私人捐款,或資助以色列的公共機構,進而間接鞏固屯墾區的存在,走向直接資助。
赫南德茲提醒,既然以色列在巴勒斯坦被佔領土(OPT)建立屯墾區的行為已違反國際法,這確實是一個「罕見的發展」。台灣的捐款承諾可能對其爭取國際支持造成負面影響,尤其是在對巴勒斯坦抱持同情態度的「全球南方」(Global South)與歐洲國家之間。
以色列賴赫曼大學阿巴埃班國際外交研究所(Abba Eban Institute for Diplomacy and International Relations at Reichman University)亞洲政策項目主任阿夫特曼(Gedaliah Afterman)推測,台灣此舉可能是為了展現與美國極右派挺以勢力的戰略一致性。
華府智庫「大西洋理事會」(Atlantic Council)的全球中國中心(Global China Hub)客座研究員陶文亞(Tuvia Gering)則認為,我國政府的這項捐款承諾是「近乎史無前例的舉動」,很可能提升台灣在現任右翼以色列政府及其支持群體眼中的地位。
內文搜尋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