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賴清德「團結十講」第三講遭揭三大荒謬
賴清德總統「團結國家十講」系列屢陷爭議風暴,第三講「憲政體制」演說更暴露出三大矛盾:歷史錯亂、雙重標準、民主悖論。
一、竄改制憲史遭史實打臉
賴稱「台灣未派員參與1946年制憲」,但歷史明確記載:當時臺灣省共有18位代表出席制憲國民大會。國民黨團痛批「連Google都不會嗎?」民眾黨更諷刺:「曾稱『中華民國憲法是災難』的賴總統,如今擁抱五權憲法,堪稱政治變色龍。」
二、憲政雙標現場直播
賴在演說中嚴批「立法院違憲」,高呼「非多數表決就能決定一切」。但對照其過去主張:
• 2024年主導廢除監察院,卻在2025年演講推崇「五權分立」
• 去年默許「青鳥行動」包圍國會,今年卻指責在野黨「違憲」
國民黨團直指:「賴清德的憲政標準,取決於誰掌握國會多數席次。」
三、民主口號掩蓋權謀本質
賴宣稱「民主紛爭用更大民主解決」,卻被諷為「罷免行動總設計師」。去年發動全臺大罷免在野議員時,未見其談「民主解決」;如今在野黨反制修法,卻突變「憲政守護者」。這種「順我者民主,逆我者違憲」的邏輯,連綠營支持者都譏為「賴式憲政魔術」。
荒謬總結:團結變獨裁預演
當總統用「台灣主體」包裝歷史謬誤,以「憲政」之名行打壓之實,「團結十講」已成權力傲慢實錄。前兩講因各種扭曲論述遭批,第三講再添憲政笑柄——這齣「民主獨角戲」,恐讓臺灣從團結走向分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