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思瑤今(29日)受訪時表示,國民黨跟民眾黨過去一再要求不要調漲電價,為的就是顧民生、抑制通膨,現在政府也做出努力,4100億特別預算,不只針對美國關稅衝擊,對國家長程經濟、國土安全都是all in one的設計,為何藍白委員改成反對立場呢?
又在明知故問‼️
又在胡說八道‼️






工商時報社論:
「台電的外購電力組成主要有二,一是民營火力發電、二是再生能源電力。
火電成本涉及燃料費用,燃料價格一旦下跌,台電此項目的購電支出便有機會減少。但民營電廠需考量自身營運成本,售電給台電時,降幅不一定會足額反應燃料價格的下跌。何況在商言商,民營電廠須維持一定獲利,台電購入電力的價格注定高於自家的發電成本。
以113年為例,台電自發火電的成本為每度2.87元,購入火電總量超過450億度、成本為3.46元,超出台電成本265億元,且未計入台電端的輸配電及營運費用。此種外購電力方式成為台電的必要支出,若不改善,始終是可觀的財務負擔。
至於再生能源電力,隸屬兩大發展主力的光電與風電,不僅購電合約動輒20年,每度電力的躉購費率更超出國際行情甚多。同樣以去年為例,台電針對光電與風電的購入價格分別為4.87元與6.59元,購電量分別為145.0億度與93.5億度;相較於自發光電每度3.94元、自發風電每度4.40元,台電去年於光、風兩電支付的額外費用達340億元,若再計入輸配電與營運成本,總費用必定更高。
光、風兩電的裝置容量仍在擴充,加上躉購長約的束縛,台電於此項目的購電支出仍將不斷成長。除非電價真的「加一點」,且爾後每次電價審議都加一點,否則台電想要免於破產,並在幾年內打平超過4,500億元的累積虧損,只怕難上加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