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昨天,2021年11月17日,聯合報的社論標題是:「太陽落山時,台電悄悄用降壓遮掩缺電」。裡面談到「台電公司對工業及民生用戶採取「降壓」供電,時間多在下午和晚間。這類措施,對特別需要維持穩壓生產的工廠造成衝擊,機件和成品都受到不良影響。減壓供電的「摻水」手法,正是台電遮掩電力不足的策略之一。」
我在2018年8月9日就寫過一篇文章討論,雖然台灣的夏天最大用電瞬間常常都出現在下午1點50分或2點鐘,但是未來最可能發生缺電的時間不再是中午,因為在最熱的時候,由於往往也是太陽很大的時刻,因此也常會有大量的太陽光電產生,太陽光電的確可以補充中午最熱的那一小段的用電尖峰。
但是等到太陽下山,大家回到家中開始用電,但許多工廠還沒有完全停下來的時刻,才是電力供應是否足夠的真正考驗。
看到聯合報的社論,在11月17日的夜裡,我上了台電的官網,想來了解一下在聯合報社論發表的當天,這個已經算是深秋時節的日子裡,全天用電最大的時刻。結果發現11月17日的最大用電尖峰出現在下午4點20分,當時的發電量是3129.3萬瓩。而發電量的第二高峰,則是出現在傍晚17:50分,3122.7萬瓩。只比最高峰少了7萬瓩。
接下來才是過去許多人印象中的用電尖峰,也在2017年因為缺電,要求全國公務員必須關冷氣辦公的中午13:50分。
在11月17日全天24小時的三個發電量最高峰時刻,以天然氣、燃煤、燃油這些大量排出二氧化碳化石燃料作為能源來發電燃料的發電量,始終維持在80%,到了下午16:20,用電量最高的尖峰時刻,來自碳排放燃料的發電量已經高達83.43%。到了17:50太陽已經完全下山時,來自大量製造碳排的燃煤、氣、油發電量更高達84.9%。
在17:50分這個發電量比中午13:50還更高的時刻,太陽光電歸零,風力發電只夠零頭,台電公司沒有其他的能源可以用來發電,只好燒更多的煤,燒更多更多的油,燒更多的天然氣。而且還要再加上不斷地放掉更多的水來增加水力發電。
而核能電力,不論在全天的哪一個時刻,就是穩穩的發電193萬瓩。
如果核一廠二部機組還在發電,如果核二廠1號機也在發電,核能發電量可以再增加215萬瓩。在11月17日這個用電最多的時刻,基隆污染最嚴重的協和燃油電廠根本不必增加發電量到100萬瓩,甚至可以完全不發電,燃煤發電量也還可以再減少115萬瓩。不但全台灣每小時可以省下電費500萬元,你沒看錯,每小時500萬元,燃油400萬民營燃煤100萬元。更可以減少大量的空氣污染和大量減少排放傷害地球造成氣候變遷的二氧化碳。
如果核四重啟,未來可以再增加270萬瓩電力。現在天然氣超級昂貴,中油卻又不敢漲價,造成中油今年大虧數百億的天然氣發電,將可以再減少270萬瓩。不但每小時又可以再省下至少300萬元的電費,還可以大量減少因為使用天然氣而排放大量的最可怕溫室氣體甲烷與二氧化碳。
這正就是標標準準的以核養綠,而且不但是以核減煤,以核減油,以核減氣而養綠,每小時還能省下500萬元,一天就能為全台灣所有人省下至少1億元。不但以核養綠,還以核省錢。
每天,每天,每天為全台灣所有人省下一億元的電費支出,這樣不好嗎? 再省20年可以省下至少7000億元,這樣不好嗎?
聯合報的社論說,到了太陽落山時,台電因為缺電只好用降壓3%的供電的方式來遮掩。台電的解釋是「降壓運轉是實務上為因應電力系統即時變化的必要措施,與太陽光電或電源是否充足無關」。
已經進入深秋時節11月中下旬的台灣,台電的降壓3%到底是為了什麼? 如果真的不缺電,又何必讓污染最嚴重的燃油發電,在下午4點20分,在傍晚5點50分,拚命增加狂燒100萬瓩呢?
數字會說話,聰明如你,一定一看就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