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

教育部的爛政策~繁星計劃

一名網友近日在「Dcard」發文,他查詢了今年的榜單,發現一些考生雖然在個人申請只錄取了私立學校,像是高雄大學法律系、長庚醫管、亞洲語聽、逢甲化工、東吳法律、逢甲資工等等,但是卻能靠著繁星計畫入學國立的高雄醫學大學牙醫系,因此想請問大家的看法。

這起事件在網路上延燒,評論相當兩極,有些人認為這樣的制度不公平,也有人覺得他們至少是透過正常管道入學,而這篇貼文更釣出其中一名學生回應,他說:「嗨我就是那個學測生,國12英文13數學8自然12社會12。」他透露自己個人申請只上了亞洲大學跟國北護,至於繁星計畫,他說:「啊繁星是他自己設均標門檻,所以我填沒毛病吧?」


那位高中生繼續說:「我成績爛是事實啊,可是他就有這個制度我沒理由不用吧?」他還提到,如果要被網友說「程度低還能填好學校」,這點自己倒是沒話說,但標準就是那樣,而且制度也擺在那邊,「我只是循著正規標準走啊。」

針對繁星計畫制度面的爭議,有網友便到「公共政策網路參與平台」提案,希望教育部應該要確保制度能夠保障真正的弱勢,將繁星資格限縮在偏遠地區的高中職,將更多名額保留給真正需要幫助的弱勢。





我相信很多人當年如果有繁星計劃的話,早就上醫學系了,教育部的欄政策
2021-05-01 12:01 發佈
教改的目標不就是要打亂以前聯考分數的排序,繁星入學生就當做是僑外生吧,差別是繁星會佔本土學生名額,僑外生不會,學生素質就不要在乎了,只要能畢業都是好學生。
繁星制度本意是協助偏鄉學生,
其實這幾年運作下來,
繁星對照舊制聯考,
促進階級流動不如聯考。
學校都快要收不到學生了 ,

如果回去搞聯考 ,

萬一又來個18分上大學的 ,

這18分大學還招得到學生嗎 ?
多元入學=多錢入學+拼爸(媽)入學.
繁星計劃,
名字沒取錯阿,
權貴之子不是星嗎?
繁星的主要用意是增加偏鄉或後段學校的校內成績優秀者的錄取機會
借以提升優秀學生進入地區高中的意願。
繁星方案是在不對等的錄取機會中重新分配名額,基本上就在原本不公平的制度下創造另一種不公平
讓地區高中學生有機會進入前段班大學,也避免某些學系被某幾間高中霸佔問題
多元地區的學生會對大學帶來更多不同的基因,讓未來更有可能
不過缺點也很明顯,很多學生能力不足,無法負擔學業,輟學比率高。

目前大學入學方式很多元
繁星→個人申請(推甄)→指考分發→各校(系)獨立招生
打破原有只有聯考統一分發的情況。

至於多元=多錢
教育是很是花錢的,基本上經濟能力高,學生學習成就也相對較高
而目前的多元入學也是在這個基礎下,再多一制度促進流動而已
(原本聯考下:進入前段高中才能進入前段大學,每一個階段國小/國中/高中都很都很重要)
繁星:校排前3%,有錢也要有能力才行
推甄:考試成績至少要達門檻,校排不能太差,能做手得只有面試
指考:只看考試,統一分發,不能做手
獨立招生:各憑本事

不論入學方式為何
學習成績優秀和成績低下都不需煩惱,結果不會差太多
最有感覺得是中間階級,雞首或牛後的差別
chuway wrote:
而目前的多元入學也是在這個基礎下,再多一制度促進流動而已


這兩句話你自己信嗎?
以前聯考的時代,有那種像蒙藏、僑生、退伍軍人的特殊身分就能加分的,在以前那個錄取率很低差0.幾分就會沒有大學唸的年代,就是一種不公平的特權制度,被人罵了很多年才改掉。
現在的繁星就跟以前那種特殊身分的加分制度一樣,只不過講得很好聽要讓偏鄉跟弱勢學生能上好的大學,這對成績很好卻在個人申請、指考差幾分就掉了第一志願的人,當然不會認為繁星會是一個公平的考招制度。
黃飛鴻999 wrote:
繁星制度本意是協助偏鄉學生,
其實這幾年運作下來,
繁星對照舊制聯考,
促進階級流動不如聯考。


就讀書唸書這件事情,我個人還是覺的聯考比較公平
但以現在來說,台灣缺的是專業的人才,所謂的專業就是的技術方面的,若技術方面就不適合聯考
我覺的考試應該將文科及技術分開來處理,讓有技術的人能到對的地方而不是名校。
  • 2
內文搜尋
X
評分
評分
複製連結
Mobile01提醒您
您目前瀏覽的是行動版網頁
是否切換到電腦版網頁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