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名網友近日在「Dcard」發文,他查詢了今年的榜單,發現一些考生雖然在個人申請只錄取了私立學校,像是高雄大學法律系、長庚醫管、亞洲語聽、逢甲化工、東吳法律、逢甲資工等等,但是卻能靠著繁星計畫入學國立的高雄醫學大學牙醫系,因此想請問大家的看法。
這起事件在網路上延燒,評論相當兩極,有些人認為這樣的制度不公平,也有人覺得他們至少是透過正常管道入學,而這篇貼文更釣出其中一名學生回應,他說:「嗨我就是那個學測生,國12英文13數學8自然12社會12。」他透露自己個人申請只上了亞洲大學跟國北護,至於繁星計畫,他說:「啊繁星是他自己設均標門檻,所以我填沒毛病吧?」
那位高中生繼續說:「我成績爛是事實啊,可是他就有這個制度我沒理由不用吧?」他還提到,如果要被網友說「程度低還能填好學校」,這點自己倒是沒話說,但標準就是那樣,而且制度也擺在那邊,「我只是循著正規標準走啊。」
針對繁星計畫制度面的爭議,有網友便到「公共政策網路參與平台」提案,希望教育部應該要確保制度能夠保障真正的弱勢,將繁星資格限縮在偏遠地區的高中職,將更多名額保留給真正需要幫助的弱勢。
我相信很多人當年如果有繁星計劃的話,早就上醫學系了,教育部的欄政策
借以提升優秀學生進入地區高中的意願。
繁星方案是在不對等的錄取機會中重新分配名額,基本上就在原本不公平的制度下創造另一種不公平
讓地區高中學生有機會進入前段班大學,也避免某些學系被某幾間高中霸佔問題
多元地區的學生會對大學帶來更多不同的基因,讓未來更有可能
不過缺點也很明顯,很多學生能力不足,無法負擔學業,輟學比率高。
目前大學入學方式很多元
繁星→個人申請(推甄)→指考分發→各校(系)獨立招生
打破原有只有聯考統一分發的情況。
至於多元=多錢
教育是很是花錢的,基本上經濟能力高,學生學習成就也相對較高
而目前的多元入學也是在這個基礎下,再多一制度促進流動而已
(原本聯考下:進入前段高中才能進入前段大學,每一個階段國小/國中/高中都很都很重要)
繁星:校排前3%,有錢也要有能力才行
推甄:考試成績至少要達門檻,校排不能太差,能做手得只有面試
指考:只看考試,統一分發,不能做手
獨立招生:各憑本事
不論入學方式為何
學習成績優秀和成績低下都不需煩惱,結果不會差太多
最有感覺得是中間階級,雞首或牛後的差別
內文搜尋
X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