轉型以蔣介石紀念歌「反共必勝,建國必成」歌詞掛在中正紀念堂
2021-02-28
張經偉
中正紀念堂一直都是轉型正義所議論的核心,將其拆除,似乎是所有轉型正義主張者的共同願景。然而,筆者身為在眷村度過童年、自幼好讀中國文史的「芋仔番薯」,筆者在此欲提出另一思路供諸君參考:其實亦可將其「增建」!
任何一個人,終其一生,絕對不會只有好或壞,人與十種對象互動就會有十一種面相。也因此,要使用如銅像、塔樓這般的硬體式建築物,來紀念任何一個人,本來極其容易引起爭議:一座人物塑像聳立於此,其生平好壞卻由不同的觀者各自聯想。是故,一棟妥善的硬體式紀念建築物,就應該很明確地標示出:這到底是在紀念此號人物的哪一個面相?
筆者以為,有一座非常值得參考的建築,就是韓國首爾的光化門廣場。此地豎立著朝鮮王朝時代的名君世宗大王、名將李舜臣的雕像。世宗大王塑像的前方,有一座渾天儀;李舜臣將軍塑像的前方,有一艘龜甲戰船。很明白地告訴所有觀眾:這是在紀念世宗大王獎勵科研濟世、李舜臣將軍忠勇護國,而絕對不是在紀念朝鮮王朝時代的事大主義(侍奉中華帝國為天朝上國的思維)。
於是乎,不論中韓兩國之間發生任何齟齬,光化門廣場上的銅像都不曾被韓國民眾潑漆洩憤。
秋天的光化門廣場景色 (圖:blog.donga.com)
回到蔣介石來說,近幾年來,
一些新研究觀點指出,蔣介石對於當代台灣,
很可能是一個「意外的國父」:其政權敗退來台後,
讓國際普遍認定台灣技術上存在一個現代式國家。
對於渴望擁有健全國家主權的當代台灣人來說,這確實是一個值得被標示出的歷史。
是故,筆者以為,除了將中正紀念堂自地圖上移去,
或許還有一個可供參考的做法:
何不將那句「反共必勝,建國必成」別具新意地增建至中正紀念堂的銅像上方、
主要出入口、周邊商品等各處?
以表明「中正紀念堂」所為之「紀念」。
如此,亦能讓那些滿口「蔣公」、卻為人民幣而跪共的雙標者們原形畢露。
(作者為清華大學歷史碩士、現任中學社會科兼課教師)
一位知識分子,仗著他的專業學識,亂套概念顛倒是非,這是
國家最大的不幸

1. 老蔣要建的國叫做「中華民國」,而且包括中國大陸,
絕對不是台灣國。
2. 老蔣反共並沒有反中。
所以後來國民黨自知反攻大陸無望,在小蔣死後,就開始推動
兩岸和平統一。
3. 老蔣反共是出於國共的"私人恩怨",並非因「台灣價值」
而反共。
4. 既然要捧老蔣反共建台灣國,那又為何砍他的頭拆他的廟?
這是什麼邏輯?
亂套概念的結果就是自己都迷路還想要帶別人的路?
5. 這年頭誰還在「滿口蔣公」?
共產黨不是毛主席一個人說了算,國民黨也不是蔣公一個人可以
做主; 就算他還活著,國民黨一樣要走上「緩統」之路。
倒是滿口「愛台灣」的人跑中国賺人民幣,貪便宜上淘寶剁手;
鳳梨不賣別國偏要銷中国,選票卻又要投「仇中」路線的政黨?
賺人民幣笑嗨嗨,賺不到罵養套殺; 手賺陸客錢嘴罵426一條龍
票投綠政黨,陸客不來又捶心肝; 這些又是什麼"標"?
歷史就是"既成之事",不管你喜歡不喜歡;
身為歷史學者,卻「不敢面對歷史」,甚至還濫用自己的專業來
扭曲史實以求符合自己偏好論點,這非常糟糕❌
內文搜尋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