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雄市長候選人韓國瑜推動高雄成為雙語城市, 行政院院長賴清德:明年將確立台灣「雙語國家」...
兩人政策應該沒有衝突...
文章來源:用 4 點分析,為什麼韓國瑜的「母語回家學」政策會被認同?
文/ rolandwuwu(魯蛋 QQ)
其實可以看得出來,這種政策為什麼會多數人同意?實際上就是執行面遇到嚴重問題了咩。 現在母語教學根本就在學校整個卡死了阿 ,歸納大概可以發現下面幾個問題:
1. 教材難編
在開始聊之前,先看看之前流行過的一個影片:
可以看的出來,即便是台語,區域性的發音根本多到爆炸,光這個測試每一個念法就有三種,哪一種才是「正確」的?當然都正確阿!
而即使現在台文系所做出了非常多的研究跟整理,但你要國小、國中生記住這些音標符號?別鬧了吧。
那些符號拿回家根本也沒人看得懂,難道要說整天在家講台語的家長不懂台語?就跟拿 KK 音標給外國人看看不懂,你會說外國人不懂英文?是硬編教材的人才不懂吧。
這些音標在做研究上貢獻良多,但對於基礎教育而言,根本害人不淺阿。
2. 師資難找
國中小的師資,現在考進去 2.30 多歲的教師,你說真的會講台語嗎? 不會,那不會怎麼辦?有課就硬教囉。
但看起來好像不是很專業,所以搞了台語的考試制度,讓這些「教師」看起來好像很懂台語,但一個平常不講這個語言的人, 敢說考了一張證就很強?充其量不過是會念、會聽,但念不標準、聽力不強,讓不大行的人教不會的小孩,搞不好小孩回家還會指正爸媽念的「不對」咧。殊不知可能是老師發音根本有問題,或者老師根本不是在地人,念法不同。經典的「滷蛋」、「香腸」這些台語,一個台語老師到底該怎麼教?
這樣的情況大概跟早期教英文的老師一樣,發音莫名其妙還是要教,但英文有其實用性跟資料可查,台語呢?光是要有「正確的」發音就不知道去哪生了。英文大部分學的頂多也就美式跟英式口音而已耶。
3.「母語」為何?
在台灣,你會說「台語」是母語嗎?是。
在台灣,你會說「客語」是母語嗎?是。
在台灣,你會說「原住民語」是母語嗎?是。
在台灣,你會說「越南語」是母語嗎?是。
在台灣,你會說「泰語」是母語嗎?是。
只要你雙親來自哪裡、說甚麼話,他就可能是你的母語。
所以一間學校要聘請上述語言的老師各一來教學?然後教育部只開一個鄉土教學課程?美其名說重視語言的平等權利,但實際上根本就只是塞個名號,如果鄉土教學只教「台語」,那其他語言為母語的小孩是不是也算一種歧視?難道只有會講台語的人才是台灣人?台語人士未免也把自己放得過大了吧。
按理來說應該全部教原住民語阿,人家最早到耶。「可是台語用的人比例比較多啊」論比例來說那教中文就好了啊,現在不會講中文的人有超過 3%?對其他母語的人來說,學校強推某種語言來當母語教學,對他們就是一種歧視、霸凌阿。
4. 課程相互壓縮
一間學校能有的課程時間就這麼多,一天七節、一週五天。 共 35 節。 以傳統國英數自社占掉時間以後,現在也要推程式教學、本身美術音樂涵養也不能少, 也要融合多元課程⋯⋯等,哪個比例多了相對來說哪個就少了。
以宅宅比較熟的程式語言來說,如果你大學教授一學期的程式課就這麼長, 結果給你教了 JAVA、C、C++、PYTHON、PHP、單晶片、SQL,你覺得你上完會用嗎?當然不會啊!!!因為學習時間沒有變長阿!
但現在上課時數就這麼長的情況下,卻要中小學生一口氣吃下這麼多東西, 號稱要書包減量,越減量越多,重點是還學不會。
母語教育至今推動多久了?現在國高中生台語有變得比較會講嗎?
大部分的政策制訂者很少人敢去砍哪個課程時間,通常砍時數就跟吵架大會一樣, 時數被砍了就代表這顆需要的人力減少了,跟敬老津貼一樣,誰敢動?
以獎金制度取代課程,在可行性上真的合理多了,不知道那些號稱迫害母語的人,到底有沒有在學校上過這樣的課?如果有上過,真敢站出來說那種課很有用?
相對課程來說,獎金制度之所以合理,正是因為他是鼓勵性質,現在也越來越多年輕夫妻不會台語,那又如何?父母如果都講中文,他們的母語也是「中文」,這樣就是共匪?民國 38 年來台的人跟眷村孩子,要不要趕盡殺絕一下?
而且最可怕的事情是, 母語教育至今推動多久了?現在國高中生台語有變得比較會講嗎? 如果沒有不正是代表這樣的課程完全無任何幫助嗎?
反觀鼓勵,鼓勵不代表是壓迫母語,相反,這樣的作為反而是鼓勵母語發展,人在學習本來就會因為誘因而學習相對認真, 比起毫無作為、上一學習不知道幹嘛的營養學分, 考過檢定拿幾千塊對爸媽來說更願意教小孩母語、也更母語啦。
內文搜尋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