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4

大多數的人,在看古裝/宮廷劇時,不太了解 周朝、秦國、秦朝、西漢、王莽建立的新朝、東漢(獻帝6年)、西晉、前趙,、前秦,後秦、西魏、北周、隋朝、唐朝皇上及後宮佳麗三千 的皇宮所在地,其實它們都在現今的

大多數的人,在看古裝/宮廷劇時,不太了解 周朝、秦國、秦朝、西漢、王莽建立的新朝、東漢(獻帝6年)、西晉、前趙,、前秦,後秦、西魏、北周、隋朝、唐朝皇上及後宮佳麗三千 的皇宮所在地
其實它們都在現今的陝西西安市!!

以下二個圖是在在 陜西歷史博物館及西安博物院 看到的
對各位看古裝/宮廷片, 要了解周朝至唐朝,各個朝代首都是在那一個地方很有幫助

中國 歷代 建都於西安之王朝 有 13個王朝
:依照時間次序為:西周(約275年)、秦朝(15年)、西漢(210年)、王莽建立的新朝(15年)、東漢(獻帝6年)、西晉(愍帝2年)、前趙(11年)、前秦(33年)、後秦(34年)、西魏(22年)、北周(25年)、隋(24年)、唐(273年)共計900餘年, 直至北宋改設首都在"開封"為止

但仔細看這二個圖,
(1)隋朝及唐朝的皇城, 是在現在的西安市市中心, 但漢朝的皇城:長安,是在現在西安市市中心的西北方,
(2)而秦朝(秦國)的皇城:咸陽,是在現在西安市市中心的更西北方,
(3)而西周朝的 皇城:,大約是在現在西安市市中心的西南方,
大多數的人,在看古裝/宮廷劇時,不太了解 周朝、秦國、秦朝、西漢、王莽建立的新朝、東漢(獻帝6年)、西晉、前趙,、前秦,後秦、西魏、北周、隋朝、唐朝皇上及後宮佳麗三千 的皇宮所在地,其實它們都在現今的
大多數的人,在看古裝/宮廷劇時,不太了解 周朝、秦國、秦朝、西漢、王莽建立的新朝、東漢(獻帝6年)、西晉、前趙,、前秦,後秦、西魏、北周、隋朝、唐朝皇上及後宮佳麗三千 的皇宮所在地,其實它們都在現今的
2017-07-16 10:39 發佈
superparis wrote:
大多數的人,在看古...(恕刪)













西安?以前玩 DOS Game 皇帝 關內




superparis wrote:
大多數的人,在看古...它們都在現今的陝西西安市!!(恕刪)
小說都寫長安,不改名西安還比較易懂.
cougar2015 wrote:
小說都寫長安,不改...(恕刪)

自己為宣示主權改名成西安
卻怪古人愛用長安當地名
我反倒希望西(吸)安
能改回帝都舊名長安
比較吉利
mbljeff wrote:
自己為宣示主權改名成...(恕刪)


朱元璋的時候就已經改名西安了
很多人支持遷都西安,加強西北地區的發展。傳統古都,也是中國中心位置。
要不要改回長安?? 較可延續歷史情感,
像羅馬 到現在還是叫羅馬,
如果改叫甚麼寶馬,黑馬, 感覺就不對了 是吧,
西安還是叫長安好...
到了西安,才驚覺許多所謂的“台灣本土”,其實根源於深深的內陸:
1. 鏡糕(本名應該是甑糕)--到了台灣化名為狀元糕,其實還是聽得出兩者血脈相連。
2. 肉夾饃--到了台灣成了割包(虎咬豬)。
3. 客家花布--根本就是農家土布,連圖案都無二致。
最神奇的,原來“油麻菜”(閩南語稱鵝仔菜,學名萵苣)正確的寫法應該是“莜麥菜”(亦有見“油麥菜”的寫法)。通客語的網友可以比較“麻”和“麥”兩個字的發音--/ma/ Vs /mak/,是否確實應該是“麥”而非“麻”。
幼年左近多為李姓客籍鄉親,大堂前都書“隴西堂”。看來果真和陝西有淵源。
肉夾饃成為割包?我嘞XXX虎爛王喔!你乾脆說外國的漢堡變成台灣的割包好了,肉夾饃與割包從表皮到內餡完全不一樣好嗎?(我懷疑你有吃過肉夾膜嗎?)如果說割包從沿海傳來台灣我還相信啦!
  • 4
內文搜尋
X
評分
評分
複製連結
Mobile01提醒您
您目前瀏覽的是行動版網頁
是否切換到電腦版網頁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