拾荒老人每天去圖書館洗手 死後身世曝光太驚人
2016年12月29日 21:08 曾毓青/綜合整理
近日大陸杭州一家圖書館,表示歡迎拾荒者和流浪漢光臨,唯一的要求就是「要洗手」,結果一名拾荒老人入館後,不但遵守規定,而且每天在館內認真讀報,讓許多網友動容。很不幸的是,這位拾荒老人後來在過馬路的時候,被一輛計程車撞倒,最終搶救無效去世,但也卻意外揭發他的驚人身世!
一根竹竿,一雙被泥染黑的白色運動鞋,兩個口袋挑於肩后,透過塑膠袋,塑料瓶和罐子隱約可見,這就是拾荒老人生前給大家的印象。不過,事實上他的身分是一名老師。
原來,老人真名叫韋思浩,是上世紀60年代老杭大中文系的畢業生,他在退休前是中學的一級教師。作為一個老師,退休金是不少的,每月5000多元(約新台幣23000元),應該有幸福的晚年,不過為何卻偏偏淪落到撿垃圾呢?
經過大陸媒體追查後,才發現韋思浩省吃儉用,把所有錢都捐助給了貧困學生,在他的家裡面,翻到的全是「對學生的愛」,像是:泛黃的捐資助學收據、希望工程的救助報名卡、讀之潸然淚下的受助孩子的來信。
每封信中,都有受助孩子最近一次考試的成績。韋思浩一直關注孩子們的學習,可是,這些受助的孩子或許至今都不知道韋的真實身份,因為他一直匿名的對他們進行幫助。
韋思浩在捐助上從不吝嗇,但自己卻很拮据。他住的房子是多年前教育系統統一分配的,沒有任何裝修,連照明燈也是工地上的那種小燈管,房子內除了一張木板床外,沒有任何傢具,每個看過的人,都替老人心酸落淚──他把一生都奉獻給了學生。
****************************************************************
政客,名嘴,媒體,是台灣近廿年來的三大亂源,尤其媒體最最可惡,
因為沒有媒體為虎作倀,興風作浪,政客名嘴只是病貓
如果台灣社會生不出"周處",媒體最少可以多報導一些空谷幽蘭的正面消息,
記者就算是積陰德吧!
他是60年代的大学生,文革时,只怕也免不了要上山下乡吃许多苦头。文革结束后,社会上出现严重人才断层,只要是没有历史包袱的大学生,基本都很快成为社会各单位抢夺的人才,为何他却默默做了这么多年的普通中学教师呢?他这一生,结过婚,有过子女吗,为何要在步入人生黄昏的时候依然过着苦行僧一般的生活,把自己全部都奉献出去,不让自己过上几天应得的宽裕生活呢?
这么一个圣人般的老人,最后却毫无意义的死在了计程车的轮胎之下,文革中那些个迫害别人的恶人却还有许多至今仍身居庙堂之高,真是杀人放火金腰带,修桥铺路无尸骸。
希望会有一个有水准的导演,把他的故事拍成电影,应该会是个带点魔幻现实主义色彩的电影。
cruiser58478 wrote:
如果內容為真的話⋯...(恕刪)
我刚查了一下这个新闻,其实老人是去年就去世了,不知为何最近这新闻又被挖了出来。
他的退休金其实是5600元每月,算是比较多的了。但考虑到在他长达约30年的工龄里,大多数时间都领着非常低标准的工资,根据统计,中小学教师与公务员的工资差距自1990年以来逐年扩大直至2009年开始缩小,中学教师在很长的时间里在社会上都属于较低收入,许多人才因此流失到其他行业了。现在较高的退休金其实是一种补救性补贴。
http://www.cssn.cn/ddzg/ddzg_ldjs/ddzg_wh/201310/t20131030_796389.shtml
內文搜尋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