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

FW:外媒看光復高中事件:台灣不是特例,亞洲人對二戰、納粹歷史的認知「不太一樣」外媒看光復高中事件:台灣不是特例,亞洲人對二戰、納粹歷史的認知「不太一樣」

來源在這。

新竹光復中學學生扮演納粹遊行事件延燒至今,外國媒體也紛紛加以報導。由於類似事件在亞洲各國一再重演,包括CNN與《紐約時報》均認為,亞洲國家學習二戰歷史的重點多半聚焦太平洋戰爭,對歐洲戰場了解不深,加上亞洲人民普遍對強人領導較有好感,因此不像歐美國家一般對納粹聞之色變。

亞洲國家不乏類似案例

光復中學23日舉辦變裝秀活動時,有學生扮成德國納粹,包括服裝、旗幟、軍徽等裝扮,還用紙箱製作戰車,模仿納粹親衛隊校閱場景,引發國內輿論批評,以色列與德國駐台辦事處都對此強烈譴責,校長程曉銘引咎辭職,總統府也請行政部門追究校方責任,要求校方嚴加檢討並強化相關教育。 此事件在台灣媒體發酵,多家外媒也轉發消息,包括德國《明鏡周刊》(Der Spiegel)、美國CNN、《紐約時報》、《時代雜誌》和多家以色列媒體都紛紛報導。這些外媒共同指出,亞洲民眾因為納粹扮相而受到輿論壓力的例子不在少數,就在上個月,日本大型女子團體「櫸坂46」就因為舞台裝扮與納粹極為相似,被迫向大眾道歉,韓國流行女團PRITZ在2014年也發生過一模一樣的事件。

東亞教育著重太平洋戰爭多過納粹

瑞典非政府研究機構「安全與發展政策組織」(ISDP)向CNN指出,亞洲一般民眾對納粹的觀感恐怕與歐美大眾並不相同,該組織認為,對東亞人民而言,構成第二次世界大戰歷史最重要的事件是日本帝國入侵,而非納粹德國與其領袖希特勒(Adolf Hitler)。
《紐時》也點出,東亞的二戰歷史教育大部分著墨在太平洋戰爭,對猶太大屠殺的史實知之甚少,台北可巴德猶太協會(Chabad Taipei Jewish Center)雖對這起事件表示遺憾,但該會主席方恩格(Ross Feingold)也對《紐時》強調:「這起事件與『反猶太』(anti-Semitism)情節並無關連。」

納粹符號成「美學」 真心崇拜者不多

ISDP人員布雷南(Elliot Brennan)告訴CNN,外界或許可以從文化相對論的角度看待這起事件,相較對大屠殺有切身之痛的歐美國家,納粹符號在亞洲經常是象徵性大於歷史意義。布雷南分析,亞洲甚至有為數不少的人崇尚「納粹美學」(Nazi-chic),有點類似70年代龐克文化興起時,不少西方年輕人為了挑戰父母與體制,故意臨摹老一輩視為禁忌的納粹裝扮。
「當然,一定有一小部分的納粹模仿者真心崇拜法西斯主義或納粹德國,但真的不多。」布雷南如此說。
《明鏡周刊》身為最先報導此事件的德國媒體, 該新聞登上《明鏡》臉書專頁後,不免引來德國網友熱烈評論,最多按讚次數的網友維內爾特(Mirko Wehnert)留言稱:「噢,又是一個藝術表達。看來我們的歷史還沒有在整個世界裡扮演足夠有意義的角色。」網友呂特爾(Julian Rüther)則批評:「這活動是被權威允許的,這些台灣人顯然缺乏足夠的歷史敏感度。」但另一位網友也回應他:「你又了解台灣歷史了嗎?」
不過《明鏡》並未將此看成單一事件,該周刊指出「納粹時期的歷史與符碼在亞洲國家經常光榮化」,《明鏡》以土裔德籍專欄作者卡欽(Hasnain Kazim)2010年的文章《當希特勒來到印度》(Wie Hitler nach Indien kam)為例,試圖理解為何歐美以外的國家對納粹觀感如此不同。
卡欽的文章寫道,印度與巴基斯坦人民似乎將納粹與德國傲人的經濟發展、工業技術等成就劃上等號,卡欽表示,在印度和巴基斯坦,身為德國人會因為納粹得到不少矚目,但是「那些景仰納粹的人讓人崩潰,常常讓人羞愧到想要在地上挖個洞跳進去」。
該文章也說,中東、北非等國家中,納粹又和民族仇恨扯上關聯,卡欽指出,他接觸過的阿拉伯人之所以喜歡納粹,是因為以色列與巴勒斯坦衝突已經變成猶太人與阿拉伯人的民族戰爭,而納粹正好是「敵人的敵人」。由此可以看出,納粹暴行儘管是歐美國家、尤其德國與以色列最痛的歷史傷痕,對未參與那段歷史的國家而言,納粹符號卻已經引申出不同的意涵。

威權遺毒箝制教育 學子難以同理歷史創傷

但是,台灣也無法輕易以不知者無罪平息這場風波,《時代雜誌》引述台大歷史學教授花亦芬的觀點,認為光復高中扮裝事件恰好凸顯台灣教育最嚴重的問題之一,即威權政治的利爪始終箝制著教育體制
花亦芬和其他多位教育界專家都不約而同分析,台灣解嚴後,威權象徵仍然在校園裡隨處可見,包括嚴謹的制服、軍歌教育等等,花亦芬認為,學生難以同理其他民族或族群的歷史創傷,正代表台灣的歷史和公民教育出現危機。
「過去的事件會不斷於現下重演,」花亦芬說,「這起事件證明了,台灣處理轉型正義和自身歷史傷痛的路,還有很長一段要走。」。

我真不明白,講威權是要講多久?
學生攻占立院不就是反抗威權的最佳表現;
行政系統己對學生行不起訴處理,還不行嗎?
最近一堆遊行動不動就被關切那是不是又是威權復闢?

事情每件分開來講是有多難?
學生身穿制服跟威權有多大的連結?
教官存在就是威權的遺毒?
這些學藝文的可不可以把這些隱喻用在文學相關作品就可以了,
硬逼著大家都得跟你們一起天馬行空我們真的很累!
你們要這樣作文章可以,
把自由廣場拆了 但也把總統府拆掉!
紅毛城啦一堆有歷史意義的建築文獻全部燒毀,
秦王焚書坑儒最快!文革也最徹底!

不是嘛,是想在這種遊戲上停滯多久?

學生沒你們這些教授想得那麼笨,
是不是威權他們不會分嗎?

動不動就什麼威權遺毒 歷史悲劇
一個電玩背景設定也扯政治
一部動漫架空描述也是政治
看懂的人自然看得懂
看不懂的人也要跟你一樣去懂?

老愛以自己的史觀強諸於人,
呀不又是另一種威權?
2016-12-29 7:08 發佈

三月11日 wrote:
來源在這。 ...(恕刪)


不太明白,为什么西方的观点就一定使对的,坚持自己认为对的有什么不好?


三月11日 wrote:
來源在這。
...(恕刪)


風傳媒?隨便看看就好

除非附上外媒完整出處

三月11日 wrote:
但是,台灣也無法輕易以不知者無罪平息這場風波,《時代雜誌》引述台大歷史學教授花亦芬的觀點,認為光復高中扮裝事件恰好凸顯台灣教育最嚴重的問題之一,即威權政治的利爪始終箝制著教育體制。
花亦芬和其他多位教育界專家都不約而同分析,台灣解嚴後,威權象徵仍然在校園裡隨處可見,包括嚴謹的制服、軍歌教育等等,花亦芬認為,學生難以同理其他民族或族群的歷史創傷,正代表台灣的歷史和公民教育出現危機。
「過去的事件會不斷於現下重演,」花亦芬說,「這起事件證明了,台灣處理轉型正義和自身歷史傷痛的路,還有很長一段要走。」。

我真不明白,講威權是要講多久?
學生攻占立院不就是反抗威權的最佳表現;
行政系統己對學生行不起訴處理,還不行嗎?
最近一堆遊行動不動就被關切那是不是又是威權復闢?

花亦芬,google 一下就知道她是何許人物
會有這觀點不意外...

三月11日 wrote:
來源在這。 ...(恕刪)


如果是威權政治的利爪始終箝制著教育體制。才造成學生的無知。
那在真正威權時期戒嚴時怎麼沒人敢扮納粹?
反而是解嚴後的現今才出現這些無知的事情。
更何況這些學生都不滿二十歲,
他們出生前都發生總統直選,教改,甚至政黨輪替了


這些學者正是將台灣無知化的兇手,
怎麼反而在牽扯這些學生出生前的威權時代
其实中国大陆也有类似的事件,无知中学生cos纳粹德军的有,cos成大正、昭和时代的日军的也有。令人欣慰的是,在大陆,这些学生受到的是几乎一片倒的嘲讽。但也有些人,自以为特立独行,会去为这些学生辩解。
我还是认为,做出这种行为的学生是无知的,这份无知源自幼稚,而背后支持/辩解的民众更加无知,更加可恨。

为什么不可以cos纳粹?

首先是人类最起码的同理心问题。倘若一个德国人或者犹太人cos侵华日军,身为中国人会作何想?至少作为一个南京人,我觉得我可能会想上去揍他,哪怕揍不过也想揍(PS:这所学校当天也有人cos了日军,居然没有成为话题,这本身就很畸形)。揭了别人的伤疤,然后又不当一回事,用什么“只是开玩笑而已,干嘛这么认真,不要这样玻璃心,不要这样子开不起玩笑好不好”来搪塞,只会让被揭伤疤的人更加恼怒。有些伤疤就是不该去揭的,有些玩笑就是开不得的。自己不去尊重别人,当灾难降临到自己头上时,就不要指望别人能来尊重你了。

再者是国际观的问题。中国大陆人和台湾人都有一个同样的毛病,普遍不懂得如何与外界世界融和共处——虽然两岸应该是出于不同的原因。作为生活在美国的中国人,我深刻的痛恨于美国人对中国和中国文化的误解、偏见、改不掉的stereotype,这些的所有都最终导致了许多美国人对中国人没由来的歧视、仇恨和制度性压迫。我知道有很多媒体在刻意的向美国人灌输一种偏颇的中国观,我痛恨这种现象,但是我也能够理解这种现象,美国的媒体是掌握在少数财阀手中的,为了某些大人物的利益,这样的宣传有其道理。我更加痛恨的是,中国人,无论海外的还是国内的,往往都不懂得如何与外部世界融合相处,在遇到歧视时不知道去抗争,在遇到误解是不懂得用智慧的方式为自己辩解,很容易陷入两种极端——要么幻想自己能脱掉这层黄皮,假装自己是白人,做个精神red neck,处处站在美国人视角,一味的加强美国人对中国的误解和偏见,从而讨好美国白人;要么就一味排斥西方的一切,不接受现代世界的基本规则,说些什么“为什么非要听从西方的价值观?为什么不能坚持自己的价值观”这种幼稚的话。说到底,还是源自对国际秩序的无知。

很多高速增加期出生的中国人居然不能将西方国家的游戏规则同自己享受到的经济增长联系起来,对于中国在整个世界中的位置和作用是无知的,这就是一种国际观的无知。直到今日,在几乎所有产业链的上游,资源、技术、资本,几乎全世界绝大多数的经济命脉都掌握在欧美人和紧跟欧美人的日本人手中。作为经济全球化和冷战后国际秩序的最大受益国之一的中国,靠服从这套国际秩序才慢慢积累到今日规模。诚然,这套国家秩序也在压迫着中国,压榨着中国全行业的利润和资源,所以万千中国人才在苦苦支撑,力图在这规则中攀登上上游,争得制定规则的权利,所以才会不惜本钱的投入到航天、高铁、核能、通信、超算这些领域中去。可是至少现在,中国还没有能力彻底推翻和挑战这个国际秩序,未来的发展还需要西方游戏规则的支持,那么就应该学会和外界世界共融。同样的道理应该也适用于外向型经济的台湾。

日本人这方面要聪明的多。我自认为对日本文化的那些小心思还是很了解的,在日本,不论左翼还是右翼,骨子里都是厌恶美国的,美国践踏了大和魂,强加了一套美国人写的宪法在自己身上,又多次在贸易摩擦后吸日本经济的血。但凡是去过日本的美国人,回来都对日本充满好感,赞不绝口,可想而知如果中国或台湾在钓鱼岛上与日本起了争执,普通美国人感情上会站在哪一边。每当美国人跟我说他们在日本受到何等礼遇的时候我都忍不住冷笑,你们这些单纯的白人怎么会了解日本人心里在想什么,但又不得不佩服日本人的智慧。我在美国看到的是,在所有非白人族群中,日本人的文化包装宣传是最到位的,各种节日里,Japan Town总有一堆白人来凑热闹,每个地方的太鼓队里最显眼的位置总是站在一两个穿和服的白人,融入日本文化的美国电影每年都有好几部,Japan Town的日本书店、宅店门庭若市。而China Town,除了吃吃吃,好像就只有KTV,没有价值宣传,没有文化融合的努力。结果是,日本的高速增加期,以很低的成本取得了西方的无数技术转让(今日中国企业为了获得某项技术甚至不得不把整个企业高价买下,何其吃力不讨好),日本在很长的时间里几乎都没有军事开支,用很少的钱换来了几十年安定的发展环境,逃避掉了对美国的战争盟友的义务,又在美国开始衰弱的今天,反过来在美国的要求下获得了当年想要而不得的各种军事权力。日本人把美国人吃的死死的,就像日本人把台湾人吃的死死的一样,太成功了。

日本有各种各样的极右团体,也有对战后国际秩序尤其是美国人主宰的二战史观的不满,他们未必喜欢并认同这套战后才建立起的国际秩序,但是他们绝不会去挑战它,这种认知深入民间,所以新闻上从没看到过有日本学生cos成纳粹大张旗鼓的游行,日本人也从来不会大声说出“为什么非要听从西方的价值观?”这种蠢话。

私以为,这就叫国际观。

reinhard2016 wrote:
其实中国大陆也有类...(恕刪)


最有名的估计就是9月新闻里的那个德棍。



看看就好

三月11日 wrote:
來源在這。 ...(恕刪)
這些人有被迫害妄想症
各位試試看拿各種臺幣的硬幣問問現在學生上面頭像是誰,一大堆人答錯
還威權勒
根本是刷存在感,提醒現在執政黨,我還沒分到位子好處,別忘記我,我一直幫忙抹黑國民黨耶

reinhard2016 wrote:
日本人把美国人吃的死死的,就像日本人把台湾人吃的死死的一样,太成功了。


這樣叫有國際觀?

是自己認為自己有國際觀吧!

半瓶醋響叮噹,不知頭不知尾,也能打幾千字出來,,,,佩服.
  • 2
內文搜尋
X
評分
評分
複製連結
Mobile01提醒您
您目前瀏覽的是行動版網頁
是否切換到電腦版網頁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