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連結
2015年6月2日 星期二
給廢死聯盟「共同回應」的聲明稿
致廢死聯盟:
首先, 很感謝在活動發展至今,我們火速的看到您們的聲明稿,見到您們提出的「共同面對」,我深深感激,我相信0711的夜晚,我們一定能在凱道的舞台上好好面對。
不過不知道為什麼,當我看完您們整篇的聲明稿時,我心裡竟然沒有一絲的溫暖覺得被同理了,反而覺得又被打了好空泛的一記拳,那麼高招難懂、那麼找不到您們有把我們的聲音聽進去、並努力想往我們這邊溝通的開頭。
您們所說的「共同面對」,仿若我們每次見到中到案件時,那些一則則的「R.I.P」、「我們都在」,如此遙遠的沒有建樹,除了淡淡的安慰中,沒有一點實際的作為。網友、不認識的朋友,都可以留下這些讓當事者感受到被關懷,但您們卻忘了,不管是 貴團體或者是白玫瑰,我們都是正在火線上推動公共議題的團體,我們需要的不只是闡述,而是提出實際真正可以解決問題的方法。
很遺憾的事,我看到滿紙的高談闊論,要求我們面對「怪物的養成」,分析著「犯案者的感受」,在後再扯到政治問題及經濟問題。您們說的沒錯,這些都是犯罪者,或多或少都有的成因,但這就是全部嗎?因為這樣,所以就值得被寬容?法律是拿來聽故事的?
直接的請問,當這些怪物在養成時,您們在哪裡呢?您們正在忙著廢死,吸收著個先進國家的經驗,看著紙上的論文,充足著自己的知識,有空辦個國際人權團體交流,接著拿著人權報告對著我們指點東指點西,用嘴批評著我們的落後,用手打著高尚充滿專業名詞的文章,再用團體戰吸收著更多的大學生灌輸著您們的理念。
而,沒錢、沒勢、沒有國際觀、甚至沒能力出國交流、沒有錢辦國際研討會、連到各大專院校培養種子都是一種奢求、的我們,正卑微地在監所內穿梭,不斷地回著應接不暇的各個收容人寫來的信,期待在來回信件中斥喝他們清醒過來,調整他們錯誤的觀念,避免出獄後再犯。他們滿刑期出獄後,您們也知道我們的觀護系統跟更保系統根本就是跟先進國家差很多很多,因此為了他們因為沒有工作、沒有家庭支持系統、回到您們聲明稿所說的「對未來沒有希望」而再犯,我們還得幫忙看管、找工作、協助他們復歸社會、輔導、強化法治教育,最後看能不能「微弱」的達到避免再犯。這正是您們聲明稿中標準的會因「沒有希望」而傷害社會的某一群人,這時的您們,在哪裡?您們不在!等到他們犯下重大錯誤時,您們才出面要我們「給他們機會」!
卑微的我們,還得協助各縣市申請幫忙的收容人家庭,避免小孩因為父母在監所內走歪了路、少了關懷、少了就學的機會、沒有飯吃、沒有人保護、被霸凌、最後去霸凌別人...等。這些人家庭,很弱勢,有些家庭也有問題,我們都要解決,我們甚至於要協助導正他們的觀念,重新給孩子信心跟擁抱,這些就是您們聲明稿中「怪物的養成」的一部分。請問,這時的您們又在哪裡?您們依然不在,等到他們變成大怪獸時,您們又會再出來,訓誡我們不夠寬容,我們應該負起在他們成長中間遭到挫折被忽視而產生的悲劇。
當受害者找不到幫助,覺得無助惶恐、覺得被這個社會遺棄、覺得人生沒有希望....我們依然卑微的在陪伴,甚至於努力的想幫他們重新對這個社會有信心,願意接納社會改他們幫助時,您們又在哪?您們依然不在!等到他們變成「反社會性人格」時,您們再出來說他們是因為精神有問題,所以產生病態行為,然後告訴我們先進社會不該對「病人」執行。
再來,直接說說我們自己,不能否認的是,您們或我或我們之間的某一個朋友,可能也都曾經對政治經濟失望、對未來沒有希望、從小被霸凌、隔代教養、家庭弱勢....等,這些問題。然後呢?為什麼我們在這裡討論,而他們卻因輕蔑別人的人身安全而身入牢獄呢?
我不懂,我們的共識都是「預防犯罪」很重要,但您們在說,卻都我們在做,您們到底在哪裡?您們說的都是道理,但在實務上,您們到底在哪裡?
我在美國學到的是,「當一個人犯罪時,他的權力已經被剝奪,當他要把權力拿回來時,是要靠他們自己,努力的一點一點賺回來」,在您們眼中,美國也不先進吧!因為他們沒有直接把權力還給犯錯者,在他們出監後、在他們面對法律時。
最後,我想跟您們請求,您們的「我們一起面對」,我真的感受不到,完全感受不到。不然這樣,從這一刻開始,我們的工作相互交換,換您們去陪伴,不用百個千個,只要十個受害者家屬、十個加害者,然後努力讓他們受害的站起來、加害的不再加害,您們再來重新討論彼此的論述,也許這樣,我們更可以感受到對方的溫度。
白玫瑰運動發起人 EVA LIANG
活動網頁:https://www.facebook.com/events/550860258388694/
+++++++++++++++++++++++++
我不知道廢死聯盟看了這篇白玫瑰的信,
會不會感到一絲羞愧,
高談闊論著人權,引用一堆外國知識來鄙夷支持死刑者的野蠻,
他們是否曾經放下自己傲慢的身段,
彎下腰去關心這些受刑人的處境.
什麼事都推給政府,再用一些溫情漂亮詞藻來包裝自己的歪理,
這樣的聖人也太好當了吧!
1. 冤獄
反駁:
證據不足,有爭議,本就不該判死
判死從嚴,而不是廢死
2. 天有好生之徳。人不是神,不能決定人的死
反駁:
要知道,神也降在很多災難在人間,地震風災水災疾病每年死多少人?
還有決定人的死的,不是法官,是犯人自己
鄭捷與龔重安不是都說了,他們想死才犯案,所以是他們自己想死
3. 死刑無法嚇阻犯罪
反駁:
貪生怕死是天性
廢死更無法嚇阻犯罪
4. 支持廢死,好像自己很清高,很慈善,很先進
反駁:
沽名釣譽
自己是受害家屬,選擇原諒,我們佩服
不是受害家屬,卻在那邊雞雞歪歪,讓人想吐

在你說出這些空泛的廢死言論之前,請至少先了解一下最基本的背景。
請至少親身看到,經歷,體會,所謂「天人永隔」的痛。
或至少了解一下什麼叫做「死亡」,尤其是中文的「橫死」。
而如果你真心想體會「天人永隔」的感覺,
我歡迎你來到急診室。
我歡迎你來到手術室。
我歡迎你來大體追思會。
我歡迎你來殯儀館。
我更歡迎你去監獄與鄭捷之流的刑犯交流。
是的,我從大學時代就在急診室工作。
「生離死別」對我而言,曾經是家常便飯。
黑髮送白髮,白髮送黑髮,妻子送先生,兄弟姊妹互送...等等。
正常死亡,意外死亡,兇殺,槍傷,刀傷,燒死,摔死...等等。
事後各式各樣的哭泣,傷心,痛哭,昏厥,自殘,絕望...等等。
你看過被酒駕者撞成肉塊的人嗎? 所謂不成人形的死法...
你有像我一樣,在路邊撿大腦碎片的經驗嗎?
你有見過在窗邊彈鋼琴的小孩,被一顆流彈打成終身殘廢的哀傷嗎?
你看過灰髮的父親,看著躺在白布下,看著被摔死沒多久的兒子之表情嗎?
你看過全家唯一經濟來源,死在他全家人面前能造成的絕望嗎?
然後,
你曾經有任何機會試著安撫這些人嗎?
你有沒有本事告訴他們,說服他們,「明天會更好」嗎?
你願意讓他們在你懷中哭到失聲嗎?
這是我從大學時代就開始經歷,你也可以跟我一樣試試看。
等你經歷過這些之後,你再來談廢死議題還不遲。
而這對你個人的成長與對於廢死議題的了解,也將會有更深的幫助。
記住,想要高談「廢死」之前,請先至少了解「死」與「傷」為何物。
而這裏說的經歷,並不是一個月一次,不是一年一次,而是「經年累月」的經歷。
更不是偶爾來個「大張旗鼓」「呼朋引伴」去「探訪」,
而是默默的讓這經歷成為你「生命中的一部分」。
而說真的,
如果你無法面對一具屍體,無法與一具屍體獨處,你沒有資格討論廢死。
如果你無法面對與安撫死者家屬,或無法靜心與受刑者交流與溝通,你也沒有資格討論廢死。
因為你根本不知道「死亡」為何物。
凱文史貝西和凱特溫絲蕾主演,
也談到了死刑存廢和冤獄的問題.
劇情大概如下:
劇中的偽受害者康斯坦絲,本身是廢死人權團體的領導者,
男主角蓋爾任職哲學研究所主任,同時也是該團體的要角,
兩人是推動廢死運動的夥伴,蓋爾被控性侵殺害了自己的友人康斯坦斯而遭判處死刑,
伏法後才被證實清白,故事的營造讓此案表面上看來是場冤案,然而未公開的真相卻是,
廢死支持者用激進的殉道方式,也就是「自殺」,
來假造死刑犯的冤獄案,藉以營造出死刑存在的爭議!
這部電影也許是要喚醒人們注意冤獄的可能,所以主張廢死,
但回想起來反而覺得這些主張廢死者靠著設計冤獄來引起注意,
是不是過度走火入魔了?
或許廢死者的扭曲言論和這部電影裡的主角心態有異曲同工之妙.
內文搜尋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