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9

鄭捷父母教育失敗了嗎?

北捷案,引發很多人對於教育的關注,當很多人都將焦點放在鄭捷父母教育失敗的時候,我覺得還是有值得深思之處。我實在不善用文字表達我內心所想說的,表達不好的部分,請見諒了。


(圖片來源 網路)

時間往前回溯,就以我親身看到的經歷來說,如今已經六十好幾的長輩,管教嚴厲,對於自己的孩子犯錯就是一陣打罵,成績不好就打,習慣不好就罵,那年代的長輩因為自己工作繁忙,難免疏於照顧自己的孩子,這樣的教育方式在當時是相當普遍的,而這樣的長輩在台灣也在佔了多數,那年代台灣經濟才剛開始起飛,長輩小時候生活幾乎都是貧困的,為了有好生活,拚經濟成了他們的目標;而就連當時許多的學校教育也都是打罵體罰一起來,如何賺大錢成了我們教育的目的。(註一)

是該怪罪於這些六十歲的長輩教育失敗嗎?也不能這麼說。

當又看到祖輩與長輩相處的時候,我頓時產生疑問與自我解答,祖輩對自己的孩子(如今的長輩)講話有時真的很不客氣,觀念不合,就是一陣酸罵,當然也已經沒什麼力氣動手了,不難想像其過去如何教養現在的長輩。

再觀察,長輩所教育出來的下一代,如今已三、四十歲左右的年輕父母(此時都晚婚了,所以我稱年輕父母,而我就屬這代),對於自己的孩子,就我所看到的,有人承襲了上一代的嚴厲打罵教育,但有的人卻能轉化成愛的教育;怎會?

因此我大膽假設,打罵教育是會承襲下來的,那是一種潛意識中被記憶的習慣行為,那又怎會有人是愛的教育呢?尤其我發現,現在的年輕父母,普遍擁有比較正確的觀念,也傾向想要學習正確的教育觀念,原因在哪裡呢?我歸結於教育,這代的年輕父母普遍擁有高學歷,也因為教育,模糊了潛意識中那些過去,因為教育而有了比較正確的判斷能力;

長輩與祖輩們,受限於當時年代教育的困乏,他們有時沒有選擇,也不知道該怎麼去做,甚至當現代人都提倡愛的教育的同時,其實長輩或祖輩們根本很難接受,也就為何常常有年輕父母與長輩教育理念不和的情況發生,因為教育這件事根本無法速成,它需要長時間地薰陶,淺移默化;那些用愛與包容去教育自己小孩的年輕父母,教育雖扮演了相當的重點,因為他們能夠在出社會後自己自我再教育,再導正,再學習,才能讓他們擁有小孩的同時,對於教育有了不一樣的認知。

講這麼多,其實就是教育扮演了很重要的關鍵,但實在是相當可惜,台灣的教育教導我們如何賺錢,如何成功,尤其是我這代年輕父母所受的教育更是如此(我當時就是被引導去當工程師,雖然如今當了全職奶爸);人品,道德,將心比心,與人相處,戀愛,包容,體諒等等的教育被忽略了;當一個學工程的人,沒當工程師,去當黑手或是務農,大部分是被批評的,說成花錢讀書都是浪費等等負面言語,但我要說的是,那些學校的教育其實不是用來賺錢的工具而已,其實那些你所學的東西,尤其是基礎科學,是你未來出社會離開學校之後,有辦法自我再教育的工具,其實一切重點是自我再教育,讓你在未來對於自己感興趣的事物想深入研究時,那些教育就是讓你有辦法看懂與思考的工具,以及專家再發表言論時,你能夠有獨立判斷的能力的工具,這就是教育的目的,這是我個人觀點,今天鄭捷並沒從他的高等教育中學習到那些,他那塊深烙在內心潛意識中的不良記憶,沒因為教育而改變他,而讓他有是非判斷能力,一方面其實是國家教育的引導失敗,另一方面也可以說是鄭捷無法從所受的教育來自我再教育與導正觀念;

這邊要說到國家教育失敗?其實如果將教育政策看成一個人,就不難理解,因為教育政策就是人為主導,這些主導的人也受限於自身的教育影響,如同看到國家在選鄉民代表,議員,立委等的那些人選,拿不出專業,擁有的卻是地方勢力與人脈選上,我只有一個感覺,就是台灣要進步並看見一般老百姓的希望,還需要一個世代以上,才有那麼一點,教育一樣是如此,它一樣需要時間去栽培它,需要的是一批新血,當然我也看到許多長輩其實相當優秀,有理想想要改革,可惜寡不敵眾就是。

那些有遠見的優秀長輩,與那些用愛與包容教育下一代的年輕父母,有時是因為他們接受到更良善的教育所導致,這些良善的教育有時是自己去學習與閱讀來的,來源可能是書,有時是朋友,或是一篇報導,也就是說,我們其實只要尋找到比我們優秀的來源,去學習也好去模仿也罷,是相當有機會變的良善的,教育也是。

話題回到是鄭捷父母教育失敗嗎?我只能說,不完全是。

後續一些內容探討,可能發表在以下
全職奶爸網誌
全職奶爸的專頁

補充:
我相信一個小孩的作為與習性,也絕對與其父母有很大的關聯,從他沒什麼朋友的情況來看,小時候的家庭教育,對他獨處個性養成有很大的關係,加上沒了良善朋友的導正,少了正規教育的薰陶(台灣的功利教育)造就了他;就如同國家怕他在監獄被傷害或加害,獨自把他一人關起來一樣,難道其小時候曾因犯錯而被長期孤立嗎?一切也只有本人或他父母才知道,如能找出關鍵原因,對未來社會應該是有相對的幫助的。

註一:

台灣過去經濟起飛的年代,大家想要的是賺錢,賺錢成了主要的目的,不難想像過去教育的目的就是用來賺錢的理念,有土斯有財的觀念,根深蒂固,中國更是如此,貧困久了,想要有好生活就得賺錢,同樣想要用有財富,越多越好;所以很多人都喜歡炒房,中國人也去世界各地炒房,想要有一間自己的房子,成了大部分人的夢想與人生目的,因為這樣創造了高房價,如今的高房價需要下一代付出一輩子的時間打拼,為擁有房子而努力,可惜卻犧牲了一輩子的美好時光,我們有時羨慕西方歐美國家的理念,但卻依然想要打拼一間房子,美國房屋自有率六成多,歐洲許多先進國家甚至都不到五成,台灣卻高達八成五,房子不是他們一生的夢,人生的夢想還有好多好多,房子只是選項,曾聽過一句話:有選擇的人生才是幸福的,我希望我的孩子未來能有許多選擇,並選擇自己所要的,房子不是唯一選項。而房子這選項,真的是份外沉重,沉重到需要付出大半輩子,值得嗎?為了房子,教育的目標只有賺錢,沒了人品,道德,將心比心,與人相處,戀愛,包容,體諒等等,一定不值得。

最後,聽一首撫慰人心的歌吧
2014-05-28 1:20 發佈
一個人個性的養成不只是父母的責任
社會風氣、朋友、師長、甚至是基因都會有所影響
別再逼他的家人了,現在不是珠九族的年代
從結果來看,是的

身教重於言教,都超過頭七了

連去死者靈堂上香,跟受害家屬致歉都沒有

也沒去醫院向傷者致歉

當然他們即將有喪子之痛,但受害家屬的喪子、喪妻、喪母之痛呢?

如果他們不去面對,終其一生都要面對內心的煎熬






他有建全家庭,生活也無虞
說是失敗,也沒錯
說文解字:
養:供養也。
育:養子使作善也。

所以,現在並無所謂的『養育』之恩,充其量,僅有『撫養』之恩而已。

evanse wrote:
現在的年輕父母,普遍擁有比較正確的觀念,也傾向想要學習正確的教育觀念


對不起,我沒有要討戰的意思,我也是你口中所謂的年輕父母
但我很想知道什麼叫正確的觀念?
我大概就是你說的承襲了上一代的嚴厲打罵教育的人
我相信一個小孩的作為與習性,也絕對與其父母有很大的關聯,從他沒什麼朋友的情況來看,小時候的家庭教育,對他獨處個性養成有很大的關係,加上沒了良善朋友的導正,少了正規教育的薰陶(台灣的功利教育)造就了他;就如同國家怕他在監獄被傷害或加害,獨自把他一人關起來一樣,難道其小時候曾因犯錯而被長期孤立嗎?一切也只有本人或他父母才知道,如能找出關鍵原因,對未來社會應該是有相對的幫助的。
evanse wrote:
北捷案,引發很多人對...(恕刪)


孫文教育失敗了嗎?
為啥當初西方民主法治思想傳到中國這邊就變成
政客財團斂財的工具?
大學教育失敗了嗎?
為啥大部分人都學非所用?





evanse wrote:
北捷案,引發很多人對...(恕刪)
七零八落 wrote:
對不起,我沒有要討戰...(恕刪)


首先,很感謝您對此有疑問,在此先強調我自己的言論不見得完全正確,有誤也希望被導正。
關於年輕父母有正確的觀念,是指我看到很多父母其實對自己的小孩犯錯,不再只有打罵而已,有時會判隨著包容與耐心,容許自己小孩犯錯,然後再從中去教導小孩,並非一開始就大聲怒罵,或是直接打下去,這是我觀察到的;
說回我自己,自己就是年輕父母,孩子兩歲,我就是承襲了上一代的打罵教育,就連老師也是打罵教育,就我記憶來說是這樣,但我並不喜歡這樣,也因為自己不喜歡那樣的教育方式,所以我對小孩一直在尋找較正確的教育方式,也還在不斷學習用有正確教養的父母;回想過去,我反倒喜歡父母好好地跟我們講,其實孩子會聽話的,有時需要的是耐心與不斷地關愛及陪伴,孩子犯錯不見得是打罵,也許可以用其他方式來做懲罰,就如同日前看到一篇文章(連結),孩子不吃飯把飯弄到地上一樣,那外國媽媽就是收起他的碗,並限制他隔天才能吃飯的教育方式,我認為有時可能是可行的,換做我,我確實不會打罵,但依然得讓小孩記取他是在犯錯的方式值得我學習。
因此所謂正確方式,就我自己來說,就是減少打罵,甚至不要打罵,用包容與耐心好好地跟小孩說,用其他的懲罰方式來取代並與小孩約定,讓小孩能正確認識所犯的錯。平常對小孩,無非就是用很多的時間去陪伴,畢竟小孩有時真的很無聊,他對這世界有很多好奇,也可能犯錯,誰能不犯錯呢?就連我是大人也是會犯錯,我也希望人家好好跟我說,我也會虛心接受。
鄭捷跟一般人受教程度大同小異
差別在於人格天生缺陷
父母應該不會教他隨機殺人吧
他已經成人了
不能什麼都推給父母
每個人性格都有缺陷
爆發程度與時機不同
恕難茍同媒體大肆批評他雙親教育出錯之評論
  • 9
內文搜尋
X
評分
評分
複製連結
請輸入您要前往的頁數(1 ~ 9)
Mobile01提醒您
您目前瀏覽的是行動版網頁
是否切換到電腦版網頁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