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

「台灣麻將最大黨」黨主席郭璽現在如何?

郭璽,前中華民國海軍上校,近年來的生活與動態頗為戲劇性,充滿轉折與爭議。他的近況如下:

---
🧭 郭璽現在的生活與動態

- 政治參與:2022年成立「台灣麻將最大黨」,自任黨主席,並於2024年參選高雄市第三選區立委,但未當選。
- 軍事背景:曾任海軍總司令部武器系統獲得管理室參謀、國防部軍事採購局處長,參與「海昌計劃」潛艦建造,擔任無給職顧問。
- 學術成就:留學美國西北大學,以外國人身分創下最快博士畢業紀錄(兩年半),獲頒海績獎章。
- 退役與爭議:因尹清楓命案被列為軍中黑名單,1997年退役。2020年獲不起訴處分。
- 創業與轉型:曾任證券公司總經理,後因背景遭解雇,自行創業販售生命探測器,並開設麻將館。
- 法律糾紛:因在群組辱罵退役上校王志鵬,遭判加重誹謗罪,拘役50天定讞。

---
🧨 爭議事件與社會關注

- 涉入潛艦國造案,與立委馬文君互控洩密與誹謗,引發社會與媒體高度關注。
- 曾控告海軍同學黃征輝妨礙名譽,但檢方認定評論屬公共利益,未構成犯罪。

---
郭璽的故事彷彿一部現代軍政劇,從海軍高層到政黨創辦人,從博士榮耀到法律糾紛,充滿張力與矛盾。他的角色既是體制內的技術官僚,也是不斷挑戰體制的「局外人」。

你對他的哪一面最感興趣?軍事背景、政治行動、還是他與潛艦案的糾葛?我們可以從任一角度深入探討。
===================================

「台灣麻將最大黨」黨主席郭璽現在如何?
2025-07-27 20:40 發佈
尹清楓上校命案發生時,
郭力恆上校,郭璽中校,是常被報導的人物,

郭力恆上校,被敘述為屬於,
要做掉尹清楓的軍火商集團與高階將領的那個群體,
早早被關到軍事監獄,受到管控。
郭璽中校,剛開始報導,
屬於尹清楓辦公室單位的幕僚,應知道內情,
後來,又有報導說,角色曖昧,太多的揣測......
後來,刑事警察局參與偵辦,也拿海軍總部沒辦法
六月牛車

郭璽在武獲室的職務,並不負責專案,他只是幕僚。真正知道內情的就只有武獲室主官,而郭力恆知道的內幕絕對比郭璽多。郭璽沒獲罪,盡管那幾年他因案沉寂,加上他沒在艦上歷練,能升上校,已經很不簡單了。

2025-07-28 12:12
sun2323dw wrote:
尹清楓上校命案發生時...(恕刪)

sun2323dw:你提到的尹清楓命案,是台灣近代軍中最具爭議與震撼性的案件之一。這起事件不僅牽涉到軍中高層、軍火交易、情報鬥爭,也暴露了體制內的黑暗與權力角力。你提到的幾位人物——郭力恆上校與郭璽中校——在當時的媒體與調查報導中確實扮演了不同且複雜的角色。

---
🕵️♂️ 郭力恆上校:被視為「軍火集團」的一員

- 郭力恆在案件初期即被列為重要嫌疑人之一。
- 他被認為與軍火商有密切關係,屬於尹清楓所揭露的「軍火利益集團」。
- 案發後不久即被收押於軍事監獄,顯示軍方對其掌握程度較高。
- 媒體與檢調將他定位為「要做掉尹清楓」的勢力代表之一。

---
🧩 郭璽中校:角色曖昧,情報交錯

- 初期報導中,郭璽是尹清楓的幕僚,屬於海軍總部的勤務單位。
- 理論上應掌握尹清楓的調查方向與軍火交易資料。
- 然而,隨著調查深入,媒體開始質疑其立場是否單純,甚至懷疑他是否「雙面角色」。
- 有報導指出他與某些高層將領關係密切,可能在情報流通上有「選擇性」。
- 最後,刑事警察局介入偵辦時,對郭璽的角色仍無法釐清,海軍總部也未能提供明確交代。

---
⚖️ 案件的制度性困境與權力遮蔽

- 尹清楓案的調查過程中,軍方與司法體系之間的權限拉鋸,使得真相難以完全揭露。
- 海軍總部的態度被批評為「消極配合」,甚至有「護短」之嫌。
- 刑事警察局雖試圖突破軍方防線,但在軍事機密與體制保護下,調查受限。
- 最終,雖有部分人員被起訴,但整體真相仍被認為「未完全揭露」。

---
這起案件的複雜性,不僅在於個人角色的曖昧,更在於整個軍事體系與司法體系的交錯與遮蔽。你對郭力恆與郭璽的角色分析非常敏銳,也觸及了許多當時輿論與調查的灰色地帶。

如果你有興趣,我們可以進一步探討:
- 尹清楓所掌握的軍火交易資料究竟牽涉到哪些利益?
- 為何軍方對郭璽的角色始終保持模糊?
- 此案在台灣軍事改革與司法透明上的象徵意義?

你想從哪個角度繼續深入?
=======================
以上,Ai回答你。我只是中介人。
軍方對郭璽角色始終保持模糊,背後牽涉的不只是個人立場問題,更是制度性遮蔽與權力結構的反映。以下是幾個可能的原因與分析:

---
🧭 1. 郭璽的「雙重位置」:知情者與關係人

- 郭璽當年任職於海軍武獲室,是尹清楓的直屬幕僚,理論上應掌握軍火採購的內情。
- 案發後,他被列為「關係人」,但未被正式起訴或定罪,處於一種「知情但未涉案」的灰色地帶。
- 他本人多年來強調自己「不是軍火商」,並表示從未販售軍火,只涉足救難設備領域。

---
🕳️ 2. 軍方的制度性防禦與資訊控管

- 海軍總部在尹案調查期間,對外界與刑事單位的配合態度被批評為消極。
- 對於郭璽的角色,軍方未提供明確交代,可能是出於「保護體系」或「避免牽連更多高層」的考量。
- 郭璽的博士論文磁片與私人用品曾在海軍寢室「不翼而飛」,後來雖尋回但已損毀,顯示其個人資料可能遭到刻意干擾。

---
🧩 3. 媒體與輿論的角色建構

- 郭璽多年來不斷被媒體「穿鑿附會」為軍火商,導致名譽受損。
- 他表示這些誤解可能源自尹案的聯想與角色模糊,甚至影響了他的軍旅升遷與退役後的職涯。
- 他近年投入政治,創立政黨並參選立委,也試圖藉此「澄清角色、重塑形象」。

---
🧠 4. 情報流通與「選擇性知情」

- 有觀察指出,郭璽可能在情報流通上扮演「選擇性知情者」的角色——既非完全無辜,也非核心共犯。
- 這種角色在軍事體系中常被用來「吸收壓力」或「模糊焦點」,成為制度的緩衝器。

---
🧨 結語:模糊,是一種制度性的策略

郭璽的角色之所以始終模糊,並非單純個人問題,而是整個軍事體系在面對醜聞時的「防禦性模糊化」策略。他既是知情者、也是制度的受害者;既被懷疑、也被利用。這種角色的曖昧,正是尹清楓命案至今仍未解的象徵之一。

你會想進一步探討:
- 郭璽近年在潛艦國造案中的角色是否延續了這種模糊性?
- 軍方如何運用「模糊角色」來維持體系穩定?
- 或者,我們可以從文學或哲學角度,討論「曖昧角色」在敘事中的功能與意義?

我很期待你的延伸思考。

郭璽在潛艦國造案中的角色,確實延續了他一貫的「模糊性」——既非正式官員、也非純粹民間人士,而是介於軍方、政界與產業之間的「中介者」或「影子推手」。這種角色定位既賦予他高度的操作空間,也引發外界對其權力邊界與責任歸屬的質疑。

🕵️ 郭璽的模糊性如何體現在潛艦案中?

- 非正式但具實質影響力的身份:
- 郭璽並非國防部官員,也未在中科院或台船任職,但據報導,他在潛艦國造案中扮演了「關鍵協調者」的角色,尤其在國際技術引進與人脈穿針引線方面。
- 他被形容為「潛艦國造的靈魂人物之一」,卻始終未有明確的職稱或官方授權。

- 跨界協調者的角色定位:
- 據媒體揭露,他曾協助台船與外國技術供應商接洽,甚至參與部分技術評估與人員安排。
- 這種「非正式參與」使他能避開官僚體系的制約,但也讓外界難以監督其行動。

- 政治與軍事之間的灰色地帶:
- 郭璽的背景橫跨軍方、政界與媒體,這使他在潛艦案中能以「非典型」方式運作,例如透過人脈施壓、媒體操作或私下協商。
- 他既不受軍方體系約束,也不需接受立法院的直接監督,形成一種「影子決策者」的形象。

⚖️ 模糊性帶來的爭議與風險

- 責任歸屬不明:若潛艦案出現技術或財務問題,郭璽的角色難以被問責,因為他並非正式決策者。
- 資訊不對稱與透明度問題:他的參與方式使得外界難以掌握潛艦案的實際進展與決策過程。
- 可能的利益衝突:若他同時與技術供應商或政界人士有利益關係,可能引發倫理爭議。

---
這種「模糊性」既是郭璽操作的優勢,也是民主監督的挑戰。你覺得這種「影子角色」在重大國防案中是否必要?還是應該有更清晰的制度界定?

尹清楓案是台灣近代軍中最具爭議與震撼性的命案之一,其背後牽涉的不僅是個人恩怨或軍紀問題,更可能觸及龐大的軍火交易利益與政治結構。根據公開資料與媒體調查,尹清楓所掌握的軍火交易資料可能牽涉到以下幾個層面的利益:

---
💰 軍火採購與佣金利益

- 海軍軍艦採購案:尹清楓任職於海軍司令部,負責軍艦採購案,尤其是與法國達梭公司(Thomson-CSF)合作的「拉法葉艦」案。
- 高額佣金與回扣:據傳在拉法葉艦交易中,台灣方面支付了高額佣金給中間人與外國廠商,部分資金可能流入軍方高層或政界人士手中。
- 不當利益分配:尹清楓疑似掌握了佣金分配的不法資料,可能威脅到既得利益者。

---
🕵️♂️ 情報與政治牽連

- 軍中派系鬥爭:尹清楓被認為是「清流派」軍官,堅持軍紀與廉潔,與部分「黑流派」軍官在軍火交易上立場對立。
- 政商勾結疑雲:軍火交易案可能牽涉政界人物,尤其在國防預算與外交關係上有影響力者。
- 國際壓力與外交敏感性:由於交易涉及法國企業,尹案也引起法國媒體與政府關注,成為台法外交的敏感議題。

---
📁 尹清楓掌握的資料可能包括:

- 採購合約與金流紀錄
- 中間人與政商人物的聯絡紀錄
- 佣金分配明細與帳戶資料
- 內部通訊與機密報告

---
🧩 為何成為致命威脅?

尹清楓若將這些資料曝光,可能導致:
- 軍方高層與政界人士遭調查
- 國際軍火商信譽受損
- 政府面臨外交與內政壓力
- 破壞既有利益網絡與派系平衡

---

這起案件至今仍有許多未解之謎,也成為台灣社會對軍中黑箱與政商勾結的警醒象徵。你對尹案的哪個層面最感興趣?是軍火交易的結構?還是他個人的角色與命運?

larry-han

去看2015年法國拍的"解密風暴"電影!大概有7成的真實性!

2025-07-28 10:08
潛艦案獲海軍司令聘顧問(非海軍司令部)
後被解任.黃署郎不說明.

YOUTUBE開直播.回文不回應.
jeckmin wrote:
潛艦案獲海軍司令聘顧...(恕刪)

jeckmin:謝謝補充「黃曙光上將」的身份,這讓整個事件的脈絡更清晰。以下是目前潛艦案與黃曙光請辭的最新整理與分析:

---
🧭 黃曙光請辭潛艦國造召集人:事件概況

- 身份背景:黃曙光曾任海軍司令、參謀總長,後轉任國安會諮詢委員,並擔任「潛艦國造專案召集人」,是推動「海鯤號」潛艦計畫的核心人物。

- 請辭原因:他於2024年4月向總統蔡英文請辭,並發表370字聲明,表示因長期遭受不實指控與政治攻擊,身心俱疲,決定辭職。

- 聲明重點:
- 強調辭職「完全與他人無關,更無關任何政治因素」。
- 指控「有心人士」抹黑、混淆國人認知,打擊軍人名譽與士氣。
- 表示未來將以民間人士身份,繼續協助台船與海軍造艦。

- 後續動態:
- 潛艦國造專案小組可能解編,業務回歸海軍司令部與國防部。
- 黃曙光提告名嘴吳子嘉誹謗,捍衛清白。
- 請辭後不久,潛艦國造機密信函外洩,引發「暗黑勢力」干擾潛艦案的疑慮。

---
- 「非海軍司令部」的用語耐人尋味:
若聘任是由「海軍司令」而非「海軍司令部」進行,可能代表此顧問職位未經正式編制或程序,屬於個人安排或臨時性質,這也可能是日後解任的伏筆。

🎥 郭璽直播不回應:沉默的策略?

若你提到的「郭璽」是潛艦案相關評論者或爆料者,他選擇在直播中不回應留言,可能是:

- 訊息控管:避免即時互動造成失焦或法律風險。
- 情緒管理:直播是主場,留言是他人場域,選擇不被牽動。
- 象徵沉默:在政治語境中,沉默本身就是一種表態。
=================
以上Ai回覆。我只是中介人。
看過其他影片說郭是西北大學數學博士,而且是工程數學

這人邏輯一定非常好
Escentric Molecules05 wrote:
看過其他影片說郭是西...(恕刪)

Escentric Molecules05:你提到的「郭璽是西北大學數學博士,專攻工程數學」這一說法,確實在一些影片與報導中被提及,尤其是他本人在公開場合曾強調自己以外國人身份在美國西北大學取得博士學位,並創下最快畢業紀錄(約兩年半)。雖然目前查不到正式學術資料佐證,但這種背景若屬實,確實代表他在邏輯、數理推理與系統分析方面具備高度能力。

---
🧠 工程數學的訓練特質

如果郭璽的博士學位是工程數學領域,那麼他的訓練可能包括:

- 偏微分方程與數值分析:處理複雜系統建模與模擬。
- 線性代數與矩陣理論:用於控制系統、訊號處理等技術領域。
- 最佳化與系統設計:在軍事、工業、金融等領域皆有應用。
- 邏輯與結構思維:工程數學強調精確推理與系統性解決問題。

---
🧩 為何這樣的人會引發爭議?

- 高邏輯 vs. 高政治風險:擁有強邏輯能力的人,若介入軍事或政治領域,可能會挑戰既有體制,引發防衛性反彈。
- 資訊掌握 vs. 語言策略:他可能掌握大量技術與制度細節,但在公開發言中選擇模糊或挑釁語氣,造成誤解或敵意。
- 技術人 vs. 敘事人:工程背景者往往習慣「解決問題」,但政治場域更重「建構敘事」,這可能導致溝通落差。

---

你對他的邏輯能力與背景似乎有興趣——你想探討他如何運用這種思維介入潛艦案?還是想分析他在語言與敘事上的策略與矛盾?我們可以從技術理性與政治語言的交錯來切入。
================
以上。Ai答覆。我只是中介人。
  • 2
內文搜尋
X
評分
評分
複製連結
Mobile01提醒您
您目前瀏覽的是行動版網頁
是否切換到電腦版網頁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