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600m處開火並能快速擊殺敵方是最有利的,尤其在保障己方的生存率方面。
這也是美軍會放棄動能較小的5.56,改換6.8的主因。
基於"料敵從寬、禦敵從嚴"的精神,
中共國的地面部隊,敵國單兵應該是人人都有4級防彈衣,
而且還可能有跟隨單兵行動的輕甲無人機,
台灣目前的5.56 步槍彈在動能方面不夠看,目前量產的彈頭重量疑似只有62grain。
6.8mm的彈頭重量範圍相當寬,從75 到 120 grains都有,
美國市場上常見的有100、105、115 grains,
我軍在不變更口徑的情況下,至少也要追上6.8mm的尾段班吧?!!
台灣使否該開發85~90grain 的5.56 步槍彈?
t112全面搭配4x光學瞄準鏡的情況下,
單兵的普遍可靠瞄準距離延長到200m左右,
(若想要瞄的更遠,就看單兵的視力有多好了,台灣人的近視率是有目共睹的。)
200m在光線充足的白天無法明顯保障我方士兵在交火時的生存率,
但是在昏暗、弱光的夜晚,受限於肉眼的觀測能力、夜視裝備無法普及,
200m的距離則對生存率稍有提升。
期待的優勢或變動有下面幾個:
1.彈頭動能隨距離的衰減速率減低。
2.噪音至少降低3db
適合夜間作戰、密閉空間作戰(密閉空間中的回音很大,會震破耳膜或嚴重損傷聽力)
3. 彈頭動能增大。
缺點:
槍管的耗損可能大幅提升,尤其在靠近槍機的一端。
槍口初速較低,子彈下墜的偏移量較大,但是在200m內的影響不明顯。
這需要考慮如何增加火藥量、如何更改不同燃速的火藥的比例。
※屏除彈頭的外型、密度等因素,彈頭的最佳重量和火藥的性能、配方成高度相關。
下圖是 外國生產的兩種5.56mm子彈的數據,彈頭重量分別為77、85 grains:

SD = sectional density = 截面密度 (愈高便可做得愈小顆,迎風面積就能縮小。)
BC = Ballistic Coefficient = 彈道係數 (愈高愈好)
MV = Muzzle Velocity = 槍口速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