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軍萊陽戰役的經過及可參考之處

國軍萊陽戰役知道人的不多,
但打得很精采,
以3000人加六門炮
就把共軍三個縱兵力打殘
(一個縱隊最少1萬,多則5萬,
平均3萬多人)
也就是約3000人打殘了共軍10萬部隊,
有如傳奇,如何作到的?
以下是此戰役簡介 (原文作者:王仁良 禁聞網)
-----------

國軍在萊陽換防,三十六旅一○六團加配一○八團第一營、一○五榴彈炮及七五山炮各一連(各三門炮),約三千國軍正規部隊進駐萊陽,接替二十五師一○八旅(欠三二二團)。

作為一名久經沙場,作戰經驗豐富的基層指揮員,胡翼烜一到萊陽,就著手了解戰場形勢和當地地形地貌特徵,制定了嚴密的城防計劃。具體的城防布局是:以城東北角的城隍廟和附近的縣政府為城防核心,四面構築防禦工事,布建明暗碉堡、子母地堡、散兵坑、蓋溝、外壕等。又在重點工事周圍布置了鹿茨、陷阱、梅花坑等。各工事之間設夾壁牆、壕溝,使之互相貫通。又于工事內挖有水井,而糧食、彈藥庫也配置充分。同時,自團部以下,各級指揮官和幹部嚴守軍事機密,形成立體有效的防諜保密網。可以說,胡翼烜團長是做了嚴密而精心的布置,並且是為長期固守作準備的.
.....
十二月四日(舊曆十月二十二日),寒風凜冽,萊陽保衛戰于這一日打響了!共軍戰史資料稱:「(十二月)四日,華東野戰軍發起萊陽戰役。」四日黃昏,共軍七縱十九、二十、二十一師等近萬兵力,向萊陽城四關發起突然攻擊,一夜激戰,共軍未達到目的。吳格庄北山據點,為一大地堡,此據點扼守萊煙、萊青公路,國軍駐守部隊一○六團一營三連的一個排配屬一個重機槍班(一挺重機槍),不過三十餘人。共軍二十師數百之眾輪番衝鋒,竟不能克(國軍守軍殘部一直堅持到八日凌晨,才從容撤回萊陽城內核心工事,繼續作戰)。
....
萊陽城北門外亭兒山距城四百米,為又一重要據點,設兩個地堡,國軍駐守一○八團一營二連配六○迫擊炮,重機槍一個排,約一百五十餘人。共軍十九師五十七團千余兵力竟圍攻不下(直到六日晨才佔領西亭山,到九日晨才攻下東亭山。國軍余部也在接應下撤回核心工事)
...
共軍七縱首日的攻擊以失敗告終,全縱被斃傷人員二千余(包括十九師五十七團參謀長王正明);被生俘的也有百余,繳獲槍支三百余枝(輕重機槍十五挺)。
....
國軍城防被共軍突破后,胡團長果斷命令各處余部退入城隍廟的核心陣地,集中扼守。這時國軍僅剩下一個營左右的殘部,另外還有部分聯防大隊骨幹和保安大隊一部,也有一部分各村自衛隊成員參与其中,總人數不到千名。

以城隍廟為核心的防禦陣地,包括了鄰近的縣政府,構成為以城隍廟為主,縣政府為副的雙核心固守體系。城隍廟是一座高聳的大型古建築,已有千余年歷史,歷代整修,堅固若山。其坐落於萊陽城東北角,地勢較高,可以鳥瞰全城。廟的東面至西北面為丈余深的水塘環繞,水塘的北岸緊貼著北城牆;廟前(南向)臨大街,廟西面是一片開闊地,與縣政府相接;廟的東南、西南面的地形也很開闊。胡團長率部進駐萊陽城當天,即將指揮部設於城隍廟,並在四周增修一圈地堡,又置夜間射擊設施。地堡之間挖出了多條交通壕溝,使各部保持聯繫貫通,並可以相互增援。同時,這裏還存儲了大量糧食、彈藥,還打了水井。可謂工事堅固,布局嚴密,且準備充分。

九日晚,共軍二十一師、二十師,分別由東北向西南、由南向北,以敢死隊集束手榴彈猛攻城隍廟,被國軍阻滯。共軍稱此處「明暗火力複雜」。這正是由於胡團長精心設計了防禦固守體系,加之國軍戰鬥力強勁,才使共軍一連數日不能推進。當共軍成群結隊進攻時,設於明暗工事里的國軍輕重火力突然開火,並以迫擊炮等火力側射,共軍傷亡慘重.

十日凌晨,共軍向城隍廟發起總攻。共軍突擊隊從街頭民宅中衝出,一個個跳進壕溝,但在國軍暗堡火力的猛烈射擊下,共軍沒有一個能衝過壕溝。壕溝中央原建有一個大碉堡,其實,這是胡團長設置的一個假目標,意在吸引共軍火力的,而在外壕裏面四角地下,都修建了幾座有蓋溝相連的暗堡,這是相當致命的火力點。

十一日凌晨,七縱司令員成鈞又令二十師、二十一師猛烈攻擊城隍廟。雖有幾股共軍衝過外壕,攀上城隍廟的圍牆,但這些衝上去的共軍全部落進國軍前後左右的交叉火力網,一個個掉下壕溝。天亮后,許世友對成鈞下了死命令:「晚飯前,你拿不下城隍廟,提頭來見我!」(共軍戰史資料)。成鈞就組織兵力,又連續發動了五次攻擊,竟毫無進展,敗在城隍廟下。許世友這時不禁大怒,鼓著血紅的雙眼說:「我老許從紅軍打到今天,這種窩囊仗什麼時候打過?這簡直是對我的侮辱!」(共軍戰史資料)

據國軍戰史資料記載:十一日午夜,共軍(七縱)突擊隊在督戰隊槍口之下發動最後一次進攻,共軍二十一師突擊隊從南、東南方向再次突入核心陣地,經國軍反覆逆襲,共軍傷亡大半,成鈞命令督戰隊用機槍堵住後退,此股共軍殘部只有投降。共軍七縱至此已喪失戰鬥力。這時共軍兵團政委譚震林建議調換部隊來攻,許、譚就調剛結束「海陽圍困戰」的共軍十三縱隊三十七師作主攻.

當成鈞得知主攻部隊將被替換后,氣惱之下,竟下令全軍剩下的排以上幹部集合組成敢死隊,自己擔任隊長,欲去城隍拚命。七縱二十師六○團政委謝雪疇後來回憶,僅六○團傷亡即達七百余,全團戰鬥力幾乎全部喪失。他稱國軍萊陽守軍「極其頑強,非死即傷,投降被俘者不多!」而成鈞戰後,舊傷複發,差點喪命。

許、譚令高銳必須於十二日當晚攻下城隍廟。零時三十分,在榴彈炮、野戰炮火力掩護下,共軍三十七師一○九團、一一○團,分別由正東、東南角和西南角并行攻擊,國軍以暗堡火力封鎖和六○迫擊炮火強力攔擊,共軍被迫停止攻擊。接著,共軍改變路線,發起第二次攻擊,共軍一一○團轟破國軍據點外牆,爆破了幾個牆內的碉堡。但國軍炮火猛烈轟擊,共軍傷亡極大,雙方血戰至天亮,共軍停止攻擊,三十七師首攻遭敗。

十三日中午,共軍再次猛攻,共軍已孤注一擲了。各營機炮連連長各帶火箭筒排歸團部直接指揮使用,並各帶炸藥包和燃燒彈,配合各步兵連爆破手一齊輪番衝鋒,共軍的炮火將城隍廟外的牆體大部摧毀。這時,國軍已大部傷亡,城隍廟內國軍守軍餘下無多,但這批最後的國軍仍強勁抵抗,火力不減,暗火力點猛烈側射,六○迫擊炮在共軍衝鋒隊中爆炸開花,共軍傷亡慘重,「多名連排長陣亡或重傷」。共軍被迫撤回原地。隨後,共軍又組織了攻擊分隊爆破和突擊,又被迫告停.

這時,國軍援軍加速進逼,共軍打援部隊二縱連連吃緊。許世友已緊張之極,他命令周志堅:「你親率山炮連到三十七師具體指導,打不下萊陽城,就別來見我!」周志堅就下到三十七師,又命令三十七師各師、團「首長們也直接下到主攻營連」。共軍在經過偵察研究后,決定由共軍一一一團(師預備隊)從東北角攻擊。

十三日黃昏,「更猛烈的攻擊開始了。」共軍先以遠射炮火炮擊兩小時,接著各營機炮連重機槍和六○炮集中抵近平射,又使用大威力的炸藥包,將城隍廟炸成火海。半個小時后,共軍三個團一一一團、一○九團、一一○團的約三千之眾,分別從三個方向輪番猛攻突入。各團組織敢死隊,各營機炮連連長率火箭筒排伴隨衝鋒。敢死隊全部端著上了刺刀的槍衝鋒,同時使用特製的辣椒手榴彈(有說為毒氣彈)開道。共軍一一一團終於由東北角突入衝進圍牆,共軍一○九團也由南面湧入,突破了國軍的核心陣地。這次,共軍接受教訓,見到壕溝就往下扔炸藥包,將壕溝炸塌。

十四日凌晨三時,堅守城隍廟的國軍已近彈盡糧絕。這時,胡翼烜團長在身已負傷,共軍已四面包圍上來的極端險惡境況下,竟然沉著冷靜,機智地率領余部(到此日,兩個副團長、四個營長已全部犧牲)突圍了出去!此為戰場奇迹!共軍戰史資料寫道:「打掃戰場時,胡翼烜就像長了翅膀飛走了似的,怎麼也沒有他的蹤影。」共軍資料稱:「胡率僅剩十七人從城北潛逃.

戰鬥結束后,共軍對胡團長率部長時間堅守的意志極為驚訝,許世友、成鈞等先後到現場察看,最後對胡團長及其指揮構築的據點工事不得不大加讚賞。共軍戰史資料這樣寫道:「胡翼烜非等閑之輩,他是個膽大心細的老軍人,年輕時當過木匠、鐵匠、瓦匠,會設計圖紙、蓋樓房、打傢具。他率一○六團進駐萊陽城,自己設計了一整套攻防結合的水泥工事。城四周全是大小碉堡、地堡等。在碉堡、地堡周圍設置了鹿砦、外壕、鐵絲網等障礙物……」

一九四七年十二月四日至十四日,經十晝夜激戰,共軍在國軍核心人員主動撤退突圍后,佔領了萊陽城。為此戰,共軍付出了巨大代價:七縱隊基本喪失了戰鬥能力,撤出戰場休整,十三縱三十七師傷亡過半,僅攻萊陽城的正規部隊就傷亡萬余(共軍戰史資料稱:傷亡「七千七百零九人」,此數字顯然不確)。共軍中私下有如此議論:「這個團長(胡翼烜)可以請到解放軍軍事學院做教官,問問他是怎麼以一個團打敗一個軍的。」

------------------
結論:以3000人兵力,抵擋10萬共軍
進攻10日,打殘三個縱兵力,
如何作到?
很顯然的是因設立大量明暗堡工事,
以機槍迫炮組成綿密火網,
讓進攻共軍一波波倒下死傷慘重.

國軍未來一定要擴增工兵編制,
良好的工事可讓1個兵擋住30個兵.
另外要預鑄6000個抗2200磅炸彈碉堡(很重要所以講100次)
如此必能將來犯共軍全殲.
2024-05-11 19:15 發佈
是的,良好工事也在中日戰爭衡陽戰役發揮重要作用。
鄉下匪類交戰只是拼子彈跟韭菜數量的人海戰術而已,毫無參考價值。
內文搜尋
X
評分
評分
複製連結
Mobile01提醒您
您目前瀏覽的是行動版網頁
是否切換到電腦版網頁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