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台灣步槍採用的5.56×45mm子彈,其穿透力在現行戰場上威力不足的問題,
我認為可以參考日本"豐和20式突擊步槍"的改進法。
豐和20式突擊步槍採用5.56mm強化彈,在火藥、彈頭上均做了改變,同時也讓20式突擊步槍擁有3種長度的槍管做選擇,
以應對不同的交戰距離,並提升子彈穿透力。
日本透過這種方式大約提升了50%的子彈穿透力,也延長了有效射程。
火藥的能量密度提升, 若槍管不做適度的延長,子彈的槍口初速達不到最佳化,白白浪費火藥的性能。
這也讓子彈的『穿透力、有效射程』的提升範圍嚴重受限,
你們若是行家,便不需要我多做解釋。
若我國目前的火藥技術不足,是否可向日本或美國求助?
為何一流大廠的內紅點瞄準鏡、全息影像瞄準鏡在鏡片形狀上多採用左右拉寬的矩形?
用意是加寬左右索敵的視野、提升轉換射擊目標的速度。
為何是左右? 而非上下?
因為2大原因,
[1]基於人類眼睛的排列方式,對左右方的環境變化較敏感。
[2] 交戰區域的敵人多數在同一個高度平面上。
關於「XTS112式反射式內紅點瞄準鏡」採用圓形鏡片,且鏡片略小的問題,
我認為是有3大原因,
1. 沒有實際戰爭的使用經驗反饋。
2.人因工程方面的知識不足。
3. 沒錢
若"類矩型"的鏡片的製作成本較高,組裝時容易讓鏡片產生應力集中,
或者維修時鏡片的拆卸不易,
那建議加寬現在圓形鏡片的半徑,大約增加30%足矣。
※ 鏡片的應力集中情況若過於嚴重,或鏡片些微變形的情況下,
皆會讓光線偏折,在不同角度下看鏡片,便會發現準心的位置不同。
內文搜尋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