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海有事即日本有事」的日本兵推觀察──安保三文件發表後的新局勢

最大意義是看台美日對台海戰爭情況下的應對反應


「台海有事即日本有事」的日本兵推觀察──安保三文件發表後的新局勢


台美日三方都發現台日與台美日缺乏安保對話機制的嚴重問題


此次兵推最大的感觸,是建構台日以及台美日建構體制性安保對話的重要性被凸顯。

首先,在原先設定的劇本中,是有關台灣遭受假訊息攻擊但還沒上升到網攻階段時,台灣要求與日本就這個議題展開對話以便交換情資。但在執行時發現,如果缺乏制度性的台日資安對話,一切就必須透過台日交流協會的管道展開,而如果過去不存在資安議題的制度性對話,會使得在一切要從零開始對談,包括要從彼此對資安等級的定義及其操作性意涵開始解釋,政策對應的戰略思考與對威脅的感知也都需要溝通才能彼此理解。在要提出對話需求時也發現,牽涉到技術細節等問題,更是無法透過交流協會設計的臨時性對話機制來溝通。

其次,當演練出現台灣遭受全面性網攻,海底電纜也被切斷,導致台灣對外訊息的傳達需要透過更高等級的限制性網絡處理。但是這些限制性網絡如果沒有事前透過安保對話機制溝通,屆時台日也無法彼此知道這個網絡的存在及其運作方式。

此外,不論是美日的撤僑需求,還是中國發動對台全面攻擊而美國開始馳援並要求日本基於美日同盟提供支援等,這些都需要台美日三方的直接溝通。特別是腳本中設計到台灣對美國以及對日本分別提出可以讓因種種原因不及降落或停靠台灣本島基地的我國戰機與軍艦,可以停靠沖繩的日美基地以便整補與加油的問題,也包括在撤僑時也會出現面對台灣難民搭乘工具抵達先島群島與沖繩等地方時要在哪裡收留他們等問題,這都需要事前的三方對話討論以界定基本方向。


當劇本發展到為了阻絕美日馳援,中國開始擴大對九州、沖繩到南西諸島的日本區域及這些地區的駐日美軍發動攻擊後,日本展開自衛反擊,台灣同時也有類似需要,美國更因自身受到攻擊也要同步發動反攻時,再度凸顯台美日協調的重要性。因為原先的台灣保衛戰場景,變成了面對中國發動大東亞戰爭的台灣戰區,日本的反擊也無法與台海戰局做出區別。這些也都顯示台美日安保溝通管道的建立,不管是在防衛台灣、或是防衛日本與美國時,都是很重要的。



台灣需正確掌握日本尋求法律規範面對問題的習慣所帶來的行動特徵

此外,這次是日本戰略三文件通過後的兵推,參演的日本國會議員都表示,日本現在被賦予更多能力,減少很多限制,但因為沒有任何前例可依循,導致日本決策的不確定性大幅增高,但也因日本被視為有更多能力與取消更多限制,其他國家對日本的期待也會變得更高。對此如果沒好好處理,實際上對日本的國際關係會帶來負面影響。

而日本面對這個問題時,似乎也是傾向於建構一個法律框架或是規範以便讓自己的決策有個可依循的標準。


日本也傾向於避免做出重大決定,特別是當日本沒直接受到攻擊時,即便可以稱之為「存立危機事態」而可有自衛隊出動,日本決策者還是會對有無攻擊到日本人民,以及是否造成傷亡等做出區分,避免日本直接進入重大決策階段而使外界認為日本必然會採取某些對應方式。有人會在「存立危機事態」之上又強調是否是對日本的「武力攻擊事態」,並在「存立危機事態」以及「武力攻擊事態」之間還發明一個「武力攻擊準備事態」。就反應出這個思考特徵。


面對不確定的狀況希望透過建構法律框架以規範自身的作為選項,以及避免做出重大決定導致其他國家(中國)對日本態度的誤解,這會是台灣在預期日本可能的作為時更需要事先掌握的狀況。日本反應的快慢甚至不反應,有時候不是因為與其國家利益相衝突而予以否決,不少時候往往是東京的反應與日本對法律框架的期待以及完成類似框架的程序所需要的速度等問題有關。


想定認為台海戰爭必然擴散到日本


從2021至今的想定,日本都在演練台海戰爭之後向日本擴散的情境。且每次都包括釣魚台問題以及與那國島的歸屬。在2021年時出現「與那國島獨立」,今年的想定則是與那國島被中國奇襲攻佔。兩者都包括中國對日本本島及沖繩發動飛彈攻擊,顯示日本認為台海戰爭,除非台灣很快投降,否則在台灣有效抵抗下,中國為了切斷從日本過來的援助,或是日本對台灣的物資支援被中方認為是對中開戰行為等原因,都會將戰場擴散到日本與駐日美軍。

特別是在俄烏戰爭後,隨著台海安全議題國際化的發展,日本發現一旦中國開始侵略台灣,包括對台封鎖在內,日本會成為類似在俄烏戰爭中支援烏克蘭的波蘭之角色。西方要援台的物資會在日本集結,這個發展也會使日本成為中國在侵台戰爭時想要攻擊的目標。換句話說,這些想定制定的本身,反應了日本戰略社區對於台海戰爭不會只停在台灣,會擴散到日本的理解越趨清晰。

停戰協議的狀態、戰爭賠償等要求

想定最後提到中國攻台因陷入僵局,但已經拿下釣魚台以及與那國島,因此有意對美日台等展開停戰談判。對台灣來說,這個現地講和狀況極為不利,因為很可能包括讓在台共軍的存在永久化,同時也讓中國勢力直接進入釣魚台以及與那國島,對台灣形同出現西北東的三方包夾。也因此希望要與日本對話,也要避免中日出現單獨停戰的狀況。

有趣的是日本強調同意停戰的前提是中國軍隊必須撤出台灣、釣魚台以及與那國島,日本也要求中國必須對發動對台侵略戰而付出戰爭賠償。

由於美國也是受攻擊方,最後是美日台採取共同立場。為了避免中國利用其占據部分台灣地區,以及其佔領釣魚台和與那國島的解放軍為籌碼要求政治讓步,最後傾向認為要先將中國軍隊逐出,或是中國佔領軍被殲滅或投降後,才能展開停戰協議談判。這個邏輯與現在俄烏戰爭頗類似。已經有氣無力的俄羅斯,想要透過停戰協議以合法化其所佔領烏克蘭的地區,烏克蘭擔心過早的停戰協議反而造成其損失被合法化,因此需要反攻奪回更多失地,一方面讓可能被合法化的損失減少,同時也想以此讓自己取得談判的戰略優勢。

兵推目的是測試既有系統以發現問題,兵推結果不代表對能力的認證

雖然大家對於兵推過程的軍事發展比較有興趣,但這些是此次兵推給定的條件,軍事作戰態勢不是參演的結果。由於日本國際戰略論壇發展這個兵推不是要對台海戰爭展開擬真模擬以檢驗其能力,而是想透過兵推來測試其既有體系的政治決策能力,以及屆時可能會有那些新要求,與既有體制能否處理這些要求,和此體系思考過程的特性及其可能的疏漏之處。當然,也是想透過全程媒體跟拍以對日本一般大眾展開戰略溝通。

因此糾結在戰爭場景是否真實,台灣能守多久等疑問,是完全失焦的。因為日本國際戰略論壇推動這個兵推的目的,是要測試日本的政治決策力,不是考核日本與台灣的軍事防衛力以及防衛策略。理解這一點後,要採取什麼態度就會相對清楚了。

日本國際戰略論壇是個民間機構,與防衛省關係密切。但會積極推動兵推,更不惜資本邀請國際人士同參與,其與社會溝通的心情很急切,也某種程度代表防衛省對於台海有事就是日本有事的有較外界認知更強烈的認同。這些是對台灣有參照價值的思考點。

https://tw.news.yahoo.com/%E3%80%8C%E5%8F%B0%E6%B5%B7%E6%9C%89%E4%BA%8B%E5%8D%B3%E6%97%A5%E6%9C%AC%E6%9C%89%E4%BA%8B%E3%80%8D%E7%9A%84%E6%97%A5%E6%9C%AC%E5%85%B5%E6%8E%A8%E8%A7%80%E5%AF%9F%E2%94%80%E2%94%80%E5%AE%89%E4%BF%9D%E4%B8%89%E6%96%87%E4%BB%B6%E7%99%BC%E8%A1%A8%E5%BE%8C%E7%9A%84%E6%96%B0%E5%B1%80%E5%8B%A2-230045574.html

「台海有事即日本有事」的日本兵推觀察──安保三文件發表後的新局勢
2023-07-24 10:29 發佈
內文搜尋
X
評分
評分
複製連結
Mobile01提醒您
您目前瀏覽的是行動版網頁
是否切換到電腦版網頁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