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無人機發展最大的問題就是在通訊
無人機的操作幾乎都要仰賴一套可以傳輸影像的寬頻無線電,有了影像,才能提供服務與控制。
但是國際上對可以傳輸寬頻影像的無線電可以提供的商品極為有限,短距離的(10公里以下)多以大陸製為主,超過30公里幾乎都是軍用設備,長距離的商規通訊設備都以微波通訊的基地台設備為主,無法用在無人機上,因此對無人機而言,非常麻煩,除非有專門為無人機研製的輕量化微波通訊設備,但是找了半天,就是無法找到。可能無人機長距離寬頻通訊設備要求數量不大因此沒有大型設備商願意開發,開發出來也會被管制。
但是低軌通信衛星,因為它的網際網路市場龐大,就變成可以投入的項目,目前有多間大型公司投入,目前國外有名的5家廠商,分別是美國SpaceX、英國OneWeb、加拿大Telesat、美國Viasat及美國Amazon。
若以衛星預估發射數量來看,SpaceX為目前最多的廠商有逾40000顆,OneWeb逾9000顆、Telesat 逾1000顆、Viasat 逾300顆、Amazon則是逾3000顆。
基本上無人機裝上此類低軌通訊衛星接收器,任務飛行的距離就只受限於它的滯空時間與飛行半徑了。但是一個行動衛星接收器也有相當的重量,這也限制了這種無人機的最小尺寸。
2. 無人機的罩門在於電磁干擾。
3. 也有人想用AI 自主判斷,這技術就很難說了。
4. 照理說要由某個單位主導,讓各家參與整合,不是像目前各自努力,散兵游勇是鬥不過對岸的。
基本上C band X band都可以拿來做寬頻的中繼通訊用,數百公里外形成一個小區域的寬頻基地台不會有太大問題。但是這種通訊中繼無人機只能任務性存在,暫時性的小區域功能。
X/C band本身電波指向性高,降低被干擾或偵查的可能性。區域本身可以用5G,中繼部分可以另外X/C band。
衛星的話就比較麻煩了。上個月,太空中心的吳宗信曾經對這個話題做出回答。台灣要擁有自己的寬頻衛星通訊網,大約需要120顆通訊衛星,屬於兩極軌道。
我大概算了一下,這種衛星應該是單純的政府/國防使用,不是一般StarLink那樣的民間通訊。天線必須跟著軌道調整向著台灣週邊海域。
這幾天有相關的新聞流出,台灣與SpaceX的合作可能破局。有興趣的人可以追一下新聞。
兩岸和平:接受集中營、特色管理、坦克輾人民。
離外島多拉幾條光纖,也總比被馬斯克勒索好,戰時用通訊船或者無人機應急,本島內可多多利用花大錢建立的測速違規系統、監視系統、智慧公車站牌系統、eTag、有線電視.......等等有連線的系統,很多路邊都有中華電信的配電箱,各大樓公寓也都有弱電配電盤可以利用,甚至可以利用台電輸電系統建立 Power-line communication,這些東西不但分散點又多,遠火洗得乾淨嗎?這些系統都有「線」相連,有「連線」就可以有 connection,佐以適當的結節轉換裝置就可以組織成小區域的作戰通訊系統,供連、營級使用,有線傳輸可避免被干擾,方式種類又多難以完全消滅,平戰轉換,這才是不對稱作戰。
說實在的,打個百來顆衛星組成台灣版星鏈,一開戰被打掉個20~30顆全系統就去了了,同時低軌道衛星如果沒有軍用加密技術,干擾相對容易,不如把資源放在整合重組上述的連線系統,挑出幾可行的出來加以包裝實用化。
內文搜尋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