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盛頓郵報》報導,美國和歐洲官員估計,包括陣亡與受傷,烏克蘭在戰爭中已折損12萬名軍人,俄國則為20萬人。與兩國人口及可從軍人數相比,烏克蘭的軍人損失顯然比較嚴重。
烏克蘭對於自家官兵傷亡數字保密到家,即使對西方盟友也不例外,因此實際數字不得而知。
除了軍人流失,烏克蘭也迫切需要彈藥,烏軍前線表示,砲彈和迫擊砲極度缺乏。
烏軍第46空中攻擊旅指揮官「庫波爾」指出:「戰爭的最高價值在於實戰經驗。一名在戰場上挺過6個月的軍人,與一名來自練靶場的軍人相比,截然不同,有如天壤之別。」
庫波爾說:「有實戰經驗的軍人為數不多,不幸的是,他們非死即傷。」他呼籲美國支援訓練烏軍,為反擊作準備。
先不提戰火猛烈的烏東,光是在烏克蘭首都基輔作戰的軍人,就彌漫一股悲觀氣氛。烏軍認為西方觀望太久、援助來得太慢,讓他們只能抵抗卻無法反擊。烏軍無暇加強訓練、無法提供前線裝甲車,錯失扭轉戰局的機會。
一名不願具名的烏克蘭高級官員批評,西方國家宣稱的軍援數量徒具「象徵性」,懷疑真正能運到烏克蘭的武器會有多少。
一名不願具名的美國官員則說,當前戰場情況不見得能反映烏克蘭軍隊全貌,因為基輔當局正另外訓練因應春季可能來襲的反攻戰力,未讓這些軍力前往巴赫姆特。
華郵報導,西方提供的軍援數量與訓練支援,將是影響未來春季戰事走向的關鍵。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