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羅斯侵略烏克蘭並非首例( 阿富汗戰爭)

1973年阿富汗共和國成立後,蘇聯大力支持阿富汗人民民主黨等激進政黨,力圖使阿富汗在經濟上更加依賴蘇聯,令其反對與中國有密切關係的巴基斯坦

1978年4月27日四月革命中,人民民主黨激進分子推翻阿富汗政府,暗殺了其第一任領導人,組織新政府並由該黨總書記努爾·穆罕默德·塔拉基出任國家元首(革命委員會主席)

新政府的無神論立場及其推行的變革引起民間反對者組織的武裝反抗。塔拉基在1979年9月被其副手部長會議主席(總理)哈菲佐拉·阿明在政變中取而代之,哈菲佐拉強調國家自主性、外交獨立等,顯然並不是布里茲涅夫政府所中意的人選

(布里茲涅夫,第五代蘇聯最高領導人)
在蘇方警告無效後,同年12月27日阿明與家眷等遭蘇軍特種部隊殺害,蘇聯支持的另一名左翼分子巴布拉克·卡爾邁勒上臺並出任阿富汗人民民主黨總書記。人民民主黨政府的內部鬥爭導致權威大減,反政府武裝日益壯大

卡爾邁勒隨即要求並接受蘇聯增加的援助,以鎮壓反政府武裝,準備已久的蘇聯軍隊大舉入侵阿富汗,原定短暫的“平定治安任務”,是此次戰爭的開始;最終在9年持續不斷的游擊戰,以及西方盟國的援助下,阿富汗個別武裝組織擊退蘇聯而告終

然而蘇軍的全力報復行動,使得富裕的城市與學校成為廢墟,大批學者與精英移民,原本生活尚可的阿富汗,國家未來幾乎被蘇聯摧毀殆盡,也因為戰後殘破不堪,很快再度陷入了內戰之中,並造成宗教極端組織壯大,為後來連年的戰亂埋下伏筆,其衰敗至今,仍是最低度開發國家之一

蘇阿戰爭,又稱1979年阿富汗戰爭,是指1979年12月末蘇聯入侵阿富汗後持續9年的戰爭。此次入侵被認為是其對外政策的重大失敗,使蘇聯由盛轉衰以致解體的原因之一

當今的烏克蘭幾乎成了“第二個阿富汗”
惡羅斯聯合烏克蘭境內的親俄勢力進行反政府戰爭
惡羅斯要拉下澤倫斯基欲扶植親俄領導人

如今烏克蘭亦是遍地殘瓦死傷不明
但不同的是,烏克蘭人民堅強勇敢守護國家
絕不讓分寸國土,決心奮戰到底
戰事未見明朗,家園重整亦是遙遙無期

天佑烏克蘭! 對抗侵略絕不退讓與妥協!
2022-12-16 16:27 發佈
認清敵人侵略本性

時時注意潛伏勢力

愛國愛家愛自己

美麗家園,你偶共同守護!
1969

[拇指向上][拇指向上][拇指向上]

2022-12-16 19:43
內文搜尋
X
評分
評分
複製連結
Mobile01提醒您
您目前瀏覽的是行動版網頁
是否切換到電腦版網頁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