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防部正在執行「國造重型50大口徑的反器材(反物資)狙擊槍」計畫,我認為這是好事,
英文原文: Anti-materiel rifle ,詳細的文義是『對抗軍事器材的來福槍』,
我不清楚用啥譯名比較好。
因為50口徑的Anti-materiel 狙擊槍的造價並不便宜,子彈也很昂貴,在國內生產也能確保供應即時且足量,
高倍數且能在夜間使用的狙擊鏡也是必要之物,這款狙擊鏡的造價同樣很可觀。
以狙擊1500m~2000m為例,需要使用30~50倍的放大倍率,且須具備夜視能力,
這在國外買的價格在每枝10萬台幣以上。
然而中共國可能發動侵略戰的時間點預計最快在2024年底~2025年初,真的沒有多少時間讓我們準備了。
我認為應馬上導入『電子瞄準系統』,可以快速擴充戰力,而且成本不貴,
而這個系統也必須由中華民國自行研發、生產。
『電子瞄準系統』的簡介:
『電子瞄準系統』讓沒甚麼用槍經驗的女性快速成為狙擊手的簡介:
"50口徑的Anti-materiel 狙擊槍"的主要用途:
攻擊在台灣沿岸搶灘登陸的敵軍船隻。
以台灣的海岸線來說,有利於共軍登陸的地方有14處,但是每處都放足量的重型武裝來把守並不可能,
萬一判斷錯誤,轉移部屬也很花時間,更可能來不及。
要防禦共軍登岸, 要攻擊在台灣沿岸搶灘登陸的敵軍船隻,
最佳方式為射程10~30km的車載型短程導彈, 然而這類導彈的長度約為2m~4.5m,
搭載的車體不小,愈大的車體愈不利於轉移部屬。
次一級的選擇,我認為是射程2000m的反物質狙擊槍,可以有效破壞登陸艇、殺傷來犯敵軍。
且轉移部屬也比"短程導彈"靈活。
以14處可登陸的海岸來評估,我軍至少需要2000枝射程2000m的反物質狙擊槍,
搭配觀測距離為2.5km的『電子瞄準系統』真的是火力驚人,
平均每個登陸點部屬143枝狙擊槍,如此數量才有足夠的嚇阻力、防禦力。
有人認為導彈之下的第一替代方案是坦克或戰鬥直升機,
我認為不可能,因為這2者在喪失空優的情況下絕對是高價的活靶。
目前國外的『電子瞄準系統』的有效觀測距離為900m,這還只是民間企業的實力,
若以台灣國家之力來發展,『分離式』的2.5km的電子瞄準系統並不難做,
這系統只是個『觀測儀+計算機+螢幕投射』的總成而已。
為何是『分離式』的?
因為觀測距離太遠,功率和鏡頭必定不小,耗電量大也代表要加大體積來放電池,
再加上需要夜視功能,過大的體積要架在狙擊鏡的位置並不妥。
以我接觸狙擊的經驗來說,
傳統方式訓練出一名800~900m級別的狙擊手,最少需要2000~3000顆的訓練量,
訓練時間也需要半年以上。
若想要2000m打的準,沒有5000發的射擊經驗是別想達到的。
而使用這種系統,正常人只要30~50顆子彈的訓練量就能成為800~900m級別的狙擊手,
但缺點是速成的狙擊手一旦沒有這個瞄準系統, 可能連50m目視射擊都打不準。
ASRAAM wrote:
推薦EXACTO
這東西好久沒新消息了
這東西不錯,讓我想到另一種武裝,可以由一般家用轎車運輸的3~4km小型導彈,
長度約100cm。
如果量產3~4km小型導彈,在沿岸佈署方面可以徵用民間車輛,也很方便。
車子開到射程泛圍內,看是要下車架彈,還是要在車上發射,原則上是射完就跑。
而且3~4km也更有利於我方部隊的隱蔽與存活。
可惜目前不知道兩者的"成本、可靠性"差距多少,我個人是比較偏向減少人工瞄準的自動化武器。
※ 3~4km小型導彈,類似的產品是反坦克導彈,這東西也能拿來打船艦,
市場上一顆大約300~600萬台幣,可重複使用的發射器材另計。
台灣如果自製,看成本有沒有辦法壓到一顆100萬台幣以下,這樣用起來比較不心痛。
如果造價能壓到一顆50萬台幣,那絕對能取代2000m狙擊手的地位。
內文搜尋
X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