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美國聯邦參議院外交委員會14日下午以17票贊成、5票反對,表決通過台灣政策法案,下一步要送院會審查;微調駐美代表處更名的象徵性條文,被主席視為關鍵的安全援助幾乎原封順利過關。
這部法案被外委會主席梅南德茲(Bob Menendez)形容為「台灣關係法」1979年生效以來,美國對台政策最全面的修訂;審查會兩度延後,至14日終於舉行,梅南德茲在一開場表示,這部法案重點在強化對台灣的安全援助,以加強對中國大陸的威懾,「美國不尋求戰爭,若我們需要可信的嚇阻力量來維持兩岸穩定,我們就必須清楚看待當下現況。」
梅南德茲與共和黨籍參議員葛理漢(Lindsey Graham)4月訪問台灣,回到華府後提出台灣政策法案,根據提案,內容包括提供台灣軍援資金、制裁升高敵對情勢的中國大陸官員、賦予台灣「主要的非北約盟友」地位、要求美國國務院協調更改我國駐美代表處名稱等。
據轉述,全案審查花費不到一小時,至少4名議員提出修正案,最後全案以17票對5票通過;投下反對票的包含民主黨籍的墨菲(Chris Murphy)、馬基(Edward Markey)、范霍倫(Chris Van Hollen)、夏茨(Brian Schatz)以及共和黨籍的保羅(Rand Paul)。
梅南德茲會後受訪表示,主要修正象徵性條文,例如將駐美代表處更名案改為如「國會意見」等建議性質,刪除美國在台協會處長的人事任命需國會同意的條文;其他如安全援助、國際參與和經濟往來等實質內容並未調整。
此外,馬基提案,鼓勵美國政府優先設立軍事危機熱線,以應對在台海可能導致誤判的潛在事件,經表決通過。
曾對此案表達保留立場的墨菲會後受訪表示,這部法案通過了,並非一致同意(unanimous consent),他認為接下來針對這部法案仍會有持續的討論。
被問到委員會修正通過的版本是否回應了他事前對法案的關切,墨菲表示,「我沒有投下支持票」;墨菲上月告訴彭博資訊說,這部法案將拉近美台距離,他不確定現在是不是揚棄40多年來政策的好時機。
聯邦參議院外交委員會首席議員芮胥(James Risch)表示,會議討論熱烈,最後通過版本只做了輕微修正。
梅南德茲說,委員會通過的版本跟原版差異不是太大,期待法案接下來的進展。
在外委會將法案送出後,參議院院會將接手審理,此外,這項法案內容也須獲聯邦眾議院支持通過,才能送交白宮給美國總統拜登簽署。
----------------------------------------------------
通過版本有部分修正,包括把駐美處更名改成建議性質、給予台灣“主要非北約盟友”待遇的問題上,批准的版本改為以等同於“主要非北約盟友”的地位來對待台灣,但是沒有直接賦予台灣這一地位。
出乎意料我以為45億美金軍事撥款會刪減或是取消,結果這條沒動竟然金額還增加到65億,販售攻擊性武器也沒動,基本就是面子做給中國,裡子給台灣,不過中國應該還是一貫的抗議、抗議、再抗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