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智庫兵推:美日協助下 台灣能擊退中國入侵
〔編譯魏國金/台北報導〕
華爾街日報9日報導,美國軍事專家上週在智庫「戰略與國際研究中心」(CSIS)進行7個小時的兵棋推演,模擬中國入侵台灣後最初3週的戰鬥,主持該兵推的CSIS資深顧問坎森(Mark Cancian)指出,「或許最大意義是,在多數設想下,美國與台灣能成功捍衛這座島嶼,這與許多人的印象不同」。
報導指出,在入侵台灣最初3週,中國可能擊沉兩艘美國航空母艦、襲擊日本與關島的美軍基地,並摧毀數百架先進的美國噴射戰鬥機。但中國的情況更慘烈,其部隊登陸台灣,佔領南部3分之1土地,但其兩棲艦隊遭美日飛彈與潛艇的攻擊大量摧毀,而無法運送兵員與補給。首都台北安全的掌握在台灣人手中,而北京彈道飛彈數量不足,無法反制美國強大的海空戰力。
該兵推顯示,任何中國入侵台灣的企圖將對整個印太地區造成重大的毀滅性衝擊,以及台灣對中國解放軍而言將是極為嚴峻的挑戰。同時,儘管美台得以克敵制勝,但代價高昂,台灣的經濟恐遭毀滅。而美國軍力恐要需多年才能重建,進而影響美國的全球影響力。
一些美軍將領指出,2027年中共建軍100週年是中國侵台的可能時機。不過,參與該兵推的新美國安全中心(CNAS)研究員瓦瑟(Becca Wasser)說,2036年是較可能的時間點。
她說,「2027中國不太可能有能力成功對台發動兩棲入侵,如果這樣,這暗示他們將採取另一方式」。許多專家指出,在美國眾議院議長裴洛西訪台後,中國在台灣週邊進行的大規模實彈演習突顯封鎖台灣,以及透過擠壓而非擊潰,迫其屈服的戰略。
這項兵推旨在測試各種景象如何展開、中國與美國為首陣營對彼此行動如何反應,以及對雙方武器庫存的影響。衝突設定在2026年,中國決定攻擊台灣,而美國決定協助台灣。兵推不包含核子武器的潛在角色。
該兵推假想美國一開始被歐洲另一場危機分散注意力,而放緩了對太平洋地區的增兵,同時,台灣的反應能力受挫於中國的資訊戰與相關破壞。中國攻勢凌厲,希望盡快制伏台灣。
中國軍隊對日本的美國空軍基地以及太平洋的一個航空母艦打擊群發射彈道飛彈,摧毀幾個噴射戰鬥機中隊、並擊沉美國航空母艦與其他船艦。最終,2.2萬名中國部隊從台灣東南海岸登陸,並緩緩往北推進,希望奪取港口或機場。
但與時推移,戰局轉向美日,儘管船艦、戰機與人員損失慘重,但美軍轟炸中國港口,摧毀船艦,並成功襲擊北京的弱點:必須運送部隊與補給到台灣的兩棲艦。
該兵推顯示,即使中國近年軍力精進,對長達100英里的台灣海峽發動兩棲侵略行動仍是艱鉅任務。
-------
在已進行的 22 場推演中,共有 18 場成功阻止解放軍侵台,不過美日艦隊都會遭受嚴重損失,並有數百架戰機在地面就被集火摧毀,但盟軍海空兵力仍能對解放軍兩棲和水面作戰艦隊反擊,擊沉約 150 艘艦艇。
CSIS 研究員肯西恩(Mark Cancian)指出,由於美國海空軍無法像以往進行先發制人攻擊戰術,因此在未集結推進勢必會遭受慘重損失。
此外解放軍若進攻台灣,美軍必須在海空優勢未完全確立的情況下攻擊中國渡海艦隊,「在我們最後一次推演中,海空軍損失了近 900 架戰鬥機和攻擊機,將近一半的兵力。」肯西恩表示,為了降低中國飛彈部隊的威脅,美軍核子攻擊潛艦和匿蹤轟炸機將是最重要的資產。
但所有的推演中,台灣軍隊抵抗能力都是最重要的因素,肯西恩表示台軍將決定最終防衛作戰能否成功的關鍵,只要能夠成功將解放軍登陸部隊控制在小範圍區域,最終勝利的機率就會大幅提高。
而在台海作戰中,台灣軍方的反艦飛彈數量重要性,將大於戰鬥機和水面艦艇,因為戰機和艦艇在解放軍的飛彈火力壓制下,生存率並不理想。
參與軍棋推演的麻省理工學院國際研究中心研究員海根柏森(Eric Heginbotham)也指出,台灣是個面積很大的島嶼,軍隊規模也不小,不過軍隊裝備和訓練素質尚待加強,而且在轉換為全志願役軍隊的過程中遭遇許多困難,這些要素都有被計算在軍棋推演之中。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