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日本蒼龍級潛艦,艦身外殼可見到貼有隔音瓦
國造防禦潛艦(IDS)第一艘原型艦,即將開始進行船段組合工程,原本預定明年9月舉行下水典禮的目標可望達成,甚至有機會提前最多3個月。
從國造潛艦的模型看來船艉4片尾舵採用X型設計,而不是水平與垂直的十字型,被認為類似日本海上自衛隊新式的蒼龍級潛艦。國家政策研究基金會國家安全組副研究員揭仲說:「相較於蒼龍級而言那我們的噸位,可能只有它的大概五分之三,長度可能只有它的四分之三,單憑X翼的尾舵(判斷)過於武斷,進行這個潛艦坐底攻擊的時候,比較不會不用去擔心是說尾舵受損,那這個其實滿適合在台灣附近,例如像東海相關海域的這種的水文環境。」
而潛艦船身的壓力殼採用中鋼自製的高強度鋼材,都已經建造完成通過魚雷的爆震測試,原型艦雖然沒有AIP絕氣推進系統和消音瓦,但預計採用鋰電池全艦自製率大約4成,並可搭載18枚美製重型魚雷,研發團隊預估戰力比現役的劍龍級領先10年。
劍龍級於1980年代後期完工返國服役,相較而言,「技術領先10年」似乎並不值得稱道。對此建造團隊人員坦言,這是中華民國第一次建造潛艦,又是在沒有具體模仿對象之下自行設計,因此採取逐步前進、穩紮穩打的策略。許多最新的水下先進科技,原型艦並未採用,但在設計上保留提升的空間,未來量產時將逐一納入。
舉例而言,各國近年新問世的柴電潛艦,多半裝有絕氣推進系統(Air-Independent Propulsion,AIP)。這是為了彌補傳統動力潛艦的最大弱點,就是柴油主機無法在潛航時啟動,只能靠電池組提供電力。AIP運用燃料電池或是斯特林(Stirling)引擎,靠自帶的液態氧為助燃劑。潛艦在啟動AIP,可以維持連續水下慢速潛航約2~3周的時間,期間不必上浮換氣,大幅提升戰力。
我國的IDS並無AIP,因此水下持續潛航能力,與現役的劍龍級相較,並沒有突破性的提升。不使用絕氣推進系統的原因,包括相關商源的取得問題,更重要的是電池技術的進步:若以鋰電池取代傳統的鉛酸電池,由於儲能效果大增,可達到與裝設AIP同樣長時間潛航的效果。反之,AIP等於在船上多裝一套輔助動力系統,不但增加複雜性,更重要的是液態氧與液態氫,在攜帶上都有高風險。例如日本的蒼龍級潛艦,從第11艘凰龍號(2020年服役)開始,因為改用鋰電池,就取消了先前設計的AIP。等到IDS量產,就會改用鋰電池。
另一個近年潛艦常見的科技,是在船身表面,貼上一層消音瓦,材質以橡皮為主,可以阻擋自身噪音傳出,也能減少聲納的反射回波。IDS原型艦亦無使用消音瓦,不過設計上已經保留未來裝置的餘裕,同樣也會在量產之後開始裝用。

我國首艘自製潛艦的模型。
----------------------------

看來後續量產型的還能變更強,未來加個垂發小粉紅又要崩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