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自主研發的各種飛彈無法大量製造與標準化生產,就是因為規格大小不同無法用一個生產線來處理大部分的組裝程序,如果所有飛彈能夠做到規格化,盡量做到大同小異,共同規格的部分就能由一條生產線處理,差異化的部分再由人工裝配,這是本片最後一部分給我的感想
台灣自主研發的各種飛彈無法大量製造與標準化生產,就是因為規格大小不同無法用一個生產線來處理大部分的組裝程序,如果所有飛彈能夠做到規格化,盡量做到大同小異,共同規格的部分就能由一條生產線處理,差異化的部分再由人工裝配,這是本片最後一部分給我的感想
2022-02-05 21:09 發佈
https://www.thedrive.com/the-war-zone/44142/sm-6-missiles-are-americas-only-defense-against-hypersonic-weapons-missile-defense-chief-says
This comes after the agency disclosed plans last year to test an unspecified version of the SM-6 against an "advanced maneuvering threat," a term typically associated with unpowered hypersonic boost-glide vehicles, sometime in the 2024 Fiscal Year.
2024會計年度才會開始測試 新一代的SM-6 BLOCK 1B
新設計的飛彈跟舊型1與1A都不一樣 舊型去年在彈道飛彈攔截測試還失敗
除了飛彈要新設計之外 還有發射新式衛星來偵測高超音速導彈
Hypersonic and Ballistic Tracking Space Sensor (HBTSS)
油管中一大堆自認專家 但有沒有做功課研究正確資訊 哪知??
住在台北的台中人 wrote:
好像還不能吧 文章(恕刪)
其實用SM-3 Block 2A是成功過的,電視新聞都提過。
日美共同開發的迎擊導彈首次成功攔截洲際導彈

我都看過有報導提及極音速飛行器仍可進行未段攔截的,但要對滑翔式極音速飛行器進行完整的中段攔截,最快要等到2024,美國發射了專用的微衛星才可。
Panchrotal wrote:
你知道自己打臉自己了(恕刪)
我自己打自己臉?我又如何打自己臉?你自己不看清楚標題、甚至連最基本的資料蒐集都不做,反而是我自己打自己臉?

美國在2017年做的,是全球首次測試。

2020年那次,是首次和日本合作測試。

還有2019年首次雙彈攔截測試。

此事顯示你們無論閱讀理解能力、記憶力和資料蒐集能力都極度堪憂,我大膽估計你們的讀書成績不會好到那裡,這次唬人不成反而露出馬腳,難怪只能做五毛這樣的低端工作。

內文搜尋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