籌劃3年之久的雄三空射型反艦飛彈今年(2022年)亦正式啟動,據指出,編列88億餘元以代號「雄鷙專案」委中科院研製,因雄三空射型反艦飛彈籌劃多年,加上戰備急需,該專案採用當年研發並量產雄二E巡弋飛彈模式,完成首次測評後,同時開始進入小批量生產,並隨作戰測評的缺失進行改正,以縮短擔任戰備的期程。
「磐龍」研製衝壓引擎 IDF載2枚縮小版雄三空射反艦飛彈,為讓IDF戰機機翼可掛載2枚空射型縮小版雄三反艦飛彈,雖彈體外型不變,但重量不能超過950公斤,縮小後彈體空間有限,燃料受限等因素,射程約在120公里。
為讓空軍有多一項遠距打擊能量,加上是超音速反艦飛彈的穿透力,國防部才將空射型雄三反艦飛彈納入並啟動雄鷙專案。由於戰備的需求,為縮短擔任戰備的期程,據了解,雄鷙專案在研發的同時,也開始進行小批次量產的備料,以及生產技術成熟的相關零組件,在只要在系統成功整合並通過初期測評後,小批量生產也同時進行,規劃在5年將雄三空射型反艦飛彈成為空軍IDF戰機制海任務的利器。

PS.
不太了解軍方為何不藉此發展固態衝壓引擎,而是沿用雄三液態燃料衝壓引擎?同時發展「側滾-轉彎」飛控技術,將進氣道縮減為二,使結構得以減輕,達到輕量化與長射程的目標。
這樣的衝壓引擎不但可以用在反艦飛彈 例如 ASM-3,也可以用在地對空、空對空飛彈上,例如,流星飛彈、Akash-NG飛彈,花了三億美元,不去發展新科技?
老實說,IDF不是長腿加上只有120公里的射程,這種組合是戰術上的必要?亦或者應該以技術提升為優先考量?覺得軍方或者中科院應該要好好考慮一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