詳細內容就請自己看吧 有好幾篇還陸續在寫 寫的人有人餵資料 也是專家
https://yimedia.com.tw/category/submarine/
好幾篇 裡面有些人也順便落井下石 張競跟王志鵬都來湊熱鬧 不管別人的評論
講得最恐怖的就是--郭璽講的話 十幾個錄音檔 除非全部偽造 潛艦未來有很大問題
海軍跟台船找的顧問公司都有問題 一個被說成是詐騙集團 一個不敢背責任
至於那艘原型艦-被叫做爛攤子 原來的技術團隊有問題 玩不下去了??
現在籌組新團隊來補破網 但是這些團隊都不願意背責任 郭璽畫了大餅希望加入
唉 我也是吃瓜群眾只能跟著看戲 潛艦的建造 魔王關第一關
潛艦的艇殼造出來後準備把裝備裝到艇身之後拚起來 那就見真章了
住在台北的台中人 wrote:
講得最恐怖的就是--郭璽講的話 十幾個錄音檔 除非全部偽造 潛艦未來有很大問題
若馬文君聰明的話?為了維持新聞熱度應該明天公佈其中一個錄音檔持續炒作蔡英文主政下的弊案...
但是顯然不夠聰明,也學不會民進黨的揭弊手法!應該先在立法院質詢針對負責潛艦指控國防高層懈怠瀆職,然後拿出資料一日一爆。在媒體前證明其管道可信度。因為它本身毫無信用度可言。
我是看國民黨的立委很隨小,丟資料給馬文軍,倒不如把資料丟給媒體人趙少康來的有用。但是一看爆料媒體是什麼毅傳媒、鏡傳媒之類就興趣缺缺...
要看這些倒不如看麻豆傳媒還來的有料一些!
台灣在世界透明組織排名28名,分數排在26名美國之後、西班牙、韓國之前。所以我認為必需看緊每一項的國防預算,如有任何人知悉貪污瀆職,請務必去檢調機關舉發不法安,這是國民應盡的義務。但是看報料委員是馬文君...
不過看新聞發表日期是14日,還是等兩天看後續有發展嗎?沒有的話剩下的作用就是給中國黨媒作大內宣罷了!
[更正]
我在細查過去資料發現,G公司參與的是合約設計,不是審查的工作,潛艦國造的設計分為
1.「準備階段」;選定廠商後,從2017年1月起展開,為期3個月(到2017年3月底)。「準備階段」須完成「設計管理總計畫書」。
2.「構想設計」:執行期間為6個月(2017年3月底到9月底),工作包括潛艦主要構型研究(外型、船體線型、甲板隔艙、機艙、武裝配置等)、主要系統研究(潛航深度、速率、續航力、推進系統、電力系統、戰鬥系統、輔機系統等),並完成構想設計圖說以及必要的相關驗證工作;此階段完成後會產出潛艦國造的主、次裝備的計畫書(包括關鍵裝備),並交由海軍進行審核。
3.「初步設計」:執行期間為6個月(2017年9月底到2018年3月底),相關工作包括確認潛艦構想設計的尺寸、構型與設計基準,並對各項次系統進行研究與選定,此外還要研究全艦系統整合、工程與技術基準設定、戰鬥系統之間的整合。
4.「合約設計」:執行期間為一年(2018年3月底到2019年3月底)」,將先前「初步設計」的成果轉換成具體的技術文件與工程要求,並且撰寫建造工作所需的規範文件,以及為之後細部設計提供所需的技術資料(含船模試驗結果)。
5.「細部設計」:執行約一年又9個月(2019年3月底到2020年12月22日),將「合約設計」階段的成果發展成實施潛艦建造的詳細藍圖與資料,包含建造所需的裝備表、材料表、製造相關資料等等
「G公司」協助的只有初期的合約設計階段,「潛艦國造」真正的突破,在於美國答應提供潛艦上最重要的紅區裝備──戰鬥系統(見下文),這個進展才讓台灣海軍吃下了定心丸。從美國取得的潛艦戰鬥系統得來不易,美國一度認為台灣想利用海龍及海虎延壽計劃來暗中發展國造潛艦,於是片面取消了原本已經同意的潛艦戰鬥系統輸出許可,這個動作曾嚴重打擊台灣海軍高層。後來台灣海軍司令黃曙光親自赴美説明及爭取,美國方面也派人過來調查及了解,最後才恢復了戰鬥系統的輸出許可;而美國也答應台灣海軍,提供更多的技術協助,讓潛艦案有了大突破。
歡迎知道內情的人來踢館,更一步解釋這個錄音!
從此以後,美方設計顧問大舉介入潛艦設計,引入大量美國紅區裝備,整艘艦體的細部設計才能真正開始。
在2018年5月底,「上報」透露,將參與台灣潛艦案的美國廠商已經向美國政府提出與台灣方面進行技術合作的許可,由美國政府相關單位進行審查; 若一切順利獲得許可,美方參與台灣潛艦案的設計團隊最快可在2018年年底進駐台船,屆時人數將超過200名。
這些細部設計沒有讓G公司顧問能參與太多,因為美國的設備介入,洛馬跳進來搶食絕大部分經費!
因此這個所謂的弊案,根本不會影響到台灣海軍的潛艦後續的細部設計與建造!
依照「上報」在2019年1月27日的報導,除了台船方面的外籍顧問之外,台灣海軍本身也聘僱了近30位來自歐洲與日本的資深外籍顧問(應包括先前曾參與劍龍級潛艦設計建造的荷蘭資深工程師),在2017年底進入IDS初步設計階段時,就陸續抵達台灣並居住在高雄,指導潛艦設計工作,並提供技術諮詢如X型尾舵等;這些資深顧問總共參與過超過20艘柴電潛艦設計及建造工作,被認為是「老師父級」的專業人士。知情人士指出,早先台灣海軍、台船在歐美地區拜訪各潛艦相關廠商,便已透過專人引薦,在歐洲拜會多名已退休的資深工程師,除了詢問關於IDS潛艦的建議之外,也取得這些專家同意,等IDS潛艦設計工作開始進行,就以顧問名義受聘來台協助;除了歐洲顧問之外,台灣在美國的協助之下,聘請了多名曾參與親潮級等柴電潛艦的工程師來台協助。依照「上報」宣稱,這批資深潛艦顧問都有了年紀,因此台灣海軍並非將顧問安排在飯店,而是在高雄為每個顧問租一間住宅,其中多位外籍顧問都把家人接來高雄一起住,並由台灣海軍提供各種生活上的協助;由於高雄的天氣非常暖和,冬天也不冷,這些外籍顧問及家眷在高雄適應的相當習慣。這些外籍潛艦顧問與家人會在台度過2019年春節;台灣海軍方面的審查小組在2月8日開始針對台船提出的合約設計文件進行審查,這些外籍資深顧問團也會提供協助,盡快完成審查工作,努力在2019年3月20日合約設計截止前完成工作,使IDS潛艦能順利進入細部設計階段。
依照2018年8月25日「上報」的報導,台船在2017年上旬曾向歐洲多個廠商團隊發出需求徵詢書(RFP) 邀標,當時全都遭到這些歐洲國家拒絕;然而2018年4月美國國務院批准美國廠商對台潛艦技術的「行銷核准證」之後,前一年曾接獲台灣邀標的歐洲國家紛紛跟進,批准廠商組織團隊來台灣,向台灣海軍與台船進行簡報。為了進行細部設計,「細部設計」的國外協作團隊需要具有實作經驗。依照「上報」在2018年7月的消息,此時已有六家國外廠商向台灣方面提交實作證明與規劃書,爭取參與IDS潛艦細部設計階段,包括兩家美國廠商、兩家歐洲廠商,以及印度與日本團隊等。
依照2018年7月12日日本外交學者(The Diplomat)的一篇報導,這六家向台灣IDS潛艦案提交方案的團隊中,印度團隊的設計參考了印度海軍操作的各型柴電潛艦,包括德國設計的敘舒馬級(Shishumar class,Type 209 TR1500型)、俄羅斯製造的Sindhughosh級(Kilo型)以及虎鯊級(Kalvari class,法製鲉魚型)。韓國則是以參與自行建造的德國209改良型(TR-1400)潛艦設計團隊為主。而日本團隊則是在一家美國公司的請求下,簽約聘僱三菱重工與川崎重工的退休潛艦工程師組成。台灣國防部承辦單位在美國方面承包商的協助下,評估每個團隊繳交的提案。
依照「上報」報導宣稱,到2018年8月底,總共有七個國外廠商團隊參與競爭台灣潛艦案的「細部設計」工作,包括兩家美國團隊、兩家歐洲團隊,印度、日本和韓國團隊。由於建造潛艦牽涉複雜、高難度的工藝技術,台灣先前從未沒有相關實作經驗,因此參的國外廠商團隊不僅要負責潛艦細部設計,進入建造階段後還需進行現場技術監督指導。因此,除了細部設計工作之外,建造階段的技術指導、現場工程督導等也都是評估的項目。
依照2018年8月29日「上報」的消息,為了減低潛艦技術來源國家可能被中國鎖定施壓、造成技術來源中斷的風險,「潛艦國造」可能會同時著手不同的潛艦設計,以分散風險,例如第二艘以後改用另一種設計,並納入AIP絕氣推進系統。此外,參與IDS潛艦案載台細部設計競標的歐美團隊,背後幾乎都是由美國廠商整合成團隊;通過美國的政治保障,使中國方面較難干預施壓。依照「上報」的消息,IDS自製防禦潛艦的第二艘可能就會納入絕氣推進系統(Air-Independent Propulsion,AIP),提高水下續航時間;依照目前規劃,IDS細部設計工作在2019年3月前完成,確定首艘潛艦構型,在2020年展開首艘IDS建造工作,隨後就展開第二艘的設計工作。依照2018年9月初「上報」的報導,台灣國防部潛艦專案小組已經採納外籍顧問的建議,要求IDS潛艦採用適合在淺水域環境作業的X型尾舵,而七家投標廠商都以X型尾舵來提案。
此時哪有G公司參與的份? G公司當然無法影響到這艘潛艦的後續設計與製造!
確認將採用劍龍級潛艦戰鬥系統升級版作為主架構,再分別評選新型聲納、光電桅杆、水中通訊系統等裝備,並且保留未來升級的餘裕;而海軍的決定也與洛馬的建議相同。
內文搜尋
X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