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空特別預算採購增程型天弓三型防空飛彈

來源:立委揭海空特別預算一角 採購增程型天弓三型防空飛彈

2021-12-06 12:07 聯合報 / 記者洪哲政/台北即時報導
立法院財政委員會今日審查「中央政府海空戰力提升計畫採購特別預算案」,無黨籍立委林昶佐質詢問國防部長邱國正說,「剛剛我們看到增程型天弓三型防空飛彈」,他關切射程可達70公里的自製彈種能否因應具備變軌性能共軍導彈。邱國正回應說,弓3有這樣性能,但內容機敏,他會後再向立委說明。

財委會上午審議「中央政府海空戰力提升計畫採購特別預算案」,會中由國防部戰規司司長李世強向立委進行機密報告,立委的說法與國防首長反應,披露特別預算裝備一端。

「中央政府海空戰力提升計畫採購特別預算案」包括8案10項國造軍備,特別預算案總經費2373億元,自 111 年度起至 115 年度,分 5 年 度 辦理,其中包括陸基防空飛彈,經費分配347億元。立委和首長質詢互動的說法,證實是計畫內容包括增程型天弓三型防空飛彈。

增程型天弓三型防空飛彈在中科院研發代號為「強弓專案」,一般研判其具備「高高空敵彈道飛彈攔截」性能,外界稱之為「台版薩德」。

心得:
質詢內容的「射程」或許是立委口誤,應該是「射高」才對吧?

特別預算中的「陸基防空飛彈」這部分預算比原先多了100多億,原來是量產了「購增程型天弓三型」

邱國正語帶玄機回覆「弓3有這樣性能」,卻不講是用什麼方式「因應具備變軌性能共軍導彈」,「強弓專案」的設計目標是可攔截中程彈道導彈, 70公里的高空,目標和攔截彈相對速度十幾到二十馬赫,是要怎麼「因應」?多添了讓人想像的空間。

不論如何,從這個新聞可確定的是軍方認為增程型天弓三型符合需求,開始量產,可喜可賀
2021-12-07 18:48 發佈
全訊科技法說會
在11/17全訊科技舉行今年第2次法說會,
在13:25提到該公司的主力產品之一是Ka-Band 3W MMIC,
這款IC會裝在反飛彈系統上,可能就是弓三增程型的尋標頭元件。

在17:38秒開始提到強弓,也就是增程弓三的速度可以到達10馬赫,
所以增程弓三應該有加一具助推器,才能達到如此速度。
ASMP wrote:
全訊科技法說會
在11/17全訊科技舉行今年第2次法說會.......


像全訊這種關係到國防關鍵科技的公司公開上市,普通股股本678,288,並不是大公司,政府應該要密切注意交易情況,或者立特別法,防止惡意併購,以免打亂國防科技開發,危及國家安全。

要達到10馬赫的速度要像箭式3那樣,用大推力器打到高空,再利用第二段火箭在較稀薄高空加速到預定度速度,在這麼高的相對速度下,系統的反應速度必需夠快才能瞄準目標。

另外,要打70公里高的目標,火控雷達的性能也必需精進,很有可能中科院也已完成新雷達系統的開發工作。

如果70公里是射高的極限,那麼不可逃逸區是在甚麼高度?如果這樣的資料流出...中國的飛彈參數肯定會有針對性調整
天衣神水 wrote:
像全訊這種關係到國防(恕刪)

這款雷達的偵測距離在500公里以上,
算是中科院研製的防空射控雷達中偵測距離最遠的,
不過應該還是使用砷化鎵的元件。
很可惜當初如果能同步研發陣面較小的巡防艦版本,
或許現在震海艦的雷達就不用愁了
ASMP wrote:
這款雷達的偵測距離在500公里以上,
算是中科院研製的防空射控雷達中偵測距離最遠的...........


這張圖在幾年前中科院展示館就已經出現了
以研發的時間來推斷應該是使用砷化鎵沒錯
如果將來有開發氮化鎵的版本,偵測距離不知會增加多少

從公開的資訊看來
震海艦的情況就是一開始海軍要的規格出了問題
以至於中科院先用PESA來設計迅聯系統
卻用AESA技術先研發「海鷹眼」和這款雷達
順序弄錯了才會這樣

不過,跟據梅復興在FB的說法
似乎中科院也已經弄出艦載版本的AESA固定陣
只是現在高層對震海艦大概有了不同的想法
震海艦的前途變得相當迷離
天衣神水 wrote:
要達到10馬赫的速度要像箭式3那樣,用大推力器打到高空,再利用第二段火箭在較稀薄高空加速到預定度速度,在這麼高的相對速度下,系統的反應速度必需夠快才能瞄準目標。

另外,要打70公里高的目標,火控雷達的性能也必需精進,很有可能中科院也已完成新雷達系統的開發工作。

這樣的性能應該再進一步學習標六研發也能反艦,這樣性價比該會多棒!
天衣神水
天衣神水 樓主

這樣的「彈」單價會變很貴

2021-12-07 23:30
老美的飛彈設計邏輯是射越高,彈頭越小,中科院飛彈所如果不改變整個設計方式,增程型必定會有很長的一段第二節火箭,飛彈在終端導控時需要特別的設計才能靈活的操作導向目標,這必然與向量噴嘴有相當關係。這種體積,要移動都是很大的問題!
除非學老美用擊殺方式,減小彈頭重量,因此可以大幅縮小發射火箭。

飛彈會標出射高一定要考量到該飛彈在那個最高攔截高度時所具備的速度依舊可以有效攔截到目標飛彈,因此目標飛彈的性能與特性都會列入設計時的計算,當然也包含了所謂的變軌能力。
進入大氣層能變軌的地方還是有幾個固定的點,過了這個點,他的變軌能力消失的,依舊是一枚拋物線飛行的飛彈,因此對這一類變軌能力飛彈還是有特定的方式去攔截,但是不可諱言,地面雷達收到軌跡改變的訊號以後的電腦計算能力是關鍵,對於把電腦算力當飯吃的台灣電子業來說,這根本不應該是問題,問題是供電體積與散熱!
stever2018 wrote:
如果70公里是射高的極限,那麼不可逃逸區是在甚麼高度?


70公里不是射高的極限,而是整個系統最大可攔截到目標的高度,系統的反應時間和精確度,攔截彈的爬升速度,還有目標來襲的入射角度、速度,都會影響到「攔截到目標的高度」這個數字,「強弓」的設計目標是希望能在45~70公里的高度能攔截到中程彈道飛彈。

如果以單純以攔截彈的最大射高來看,「強弓」應該不只這個數字,可以想像一下,如果系統最大的攔截高度是70公里,那用來測試的靶彈是從多少高度往下俯衝模擬彈道飛彈?應該至少也有100公里以上的高度吧?
stever2018

我記得靶彈射高是130公里...當時有這個靶彈射高的測試,不過靶彈把裝彈藥的容積拿來裝燃料或者是空的直接減重,好像也不是太難以達成這個目標

2021-12-07 23:54
ASMP

官方從來沒有提過靶彈射高有130公里,只有太空中心以天弓改裝的2截式探空火箭射高有明確提過可到300公里。

2021-12-08 7:09
Charlie2020 wrote:
老美的飛彈設計邏輯是射越高,彈頭越小,中科院飛彈所如果不改變整個設計方式,增程型必定會有很長的一段第二節火箭,飛彈在終端導控時需要特別的設計才能靈活的操作導向目標,這必然與向量噴嘴有相當關係。這種體積,要移動都是很大的問題!


這個問題也讓我想了一陣子

要攔截70公里高度的目標又要應付變軌,應該很難用「弓三 + 加力器」的組合,光是比慣性就輸人一截,但是如果是重新設計一顆新的攔截彈出來,雷達系統又是新的,那該是叫弓四才對,用增程型弓三也怪怪的,想到這邊就想不下去了......
內文搜尋
X
評分
評分
複製連結
Mobile01提醒您
您目前瀏覽的是行動版網頁
是否切換到電腦版網頁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