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張在網路上流傳被認為可能是轟-20試飛的圖片,其真實性與來源引起許多爭議。(圖/網路)
在中國空軍節的宣傳片中,有一款神秘飛機模型引起廣大網友的熱烈討論,推測它就是傳聞已久的轟-20隱形轟炸機。分析人士表示,轟-20至今仍未正式亮相,甚至連官方釋出的外觀照都沒有,顯示轟-20在研製過程可能遇了不少困難待克服。尤其當中國已成功試射超高超音速武器後,轟-20已經失去了它的發展價值跟意義,不論從成本、技術還是解放軍的作戰需求考量,轟-20都有可能會胎死腹中。
中國人民解放軍空軍成立72週年之際,空軍官方微博賬號“空軍在線”發布了“天空之上”的宣傳片,片中出現了殲-20、運-20等“20家族”,還包括殲-10C、殲-11、殲-16、蘇-30戰鬥機、轟-6K轟炸機、空警-2000預警機、無偵-7高空偵察機,以及紅旗-9等武器裝備。
台灣軍事專家吳明杰在接受美國之音採訪時表示,雖然據中國媒體形容,該架模型飛機沒有尾翼或垂直安定面,主翼似乎集成在機身後部,使飛機採用混合翼身設計,此種飛翼設計的氣動佈局或許可以滿足外界對於轟-20造型的想像,但如果進一步觀察可以發現,該架模型飛機並沒有進氣孔,也沒有透明座艙罩,非常有可能是無人機,而非真正的轟-20外觀,因此不代表轟-20即將要曝光。
《環球時報》引述專家說法,指飛機模型可能是為了配合宣傳片製作的,從外形上看似乎並不是空軍某種型號戰機的模型,沒必要過度解讀。事實上,直到現在,中國官方還沒有公開轟-20真正的造型。分析人士說,比較具可信度的是《南華早報》曾經引述中國《現代兵器》刊物的內容,指轟-20除了外型跟美軍的B-2隱形轟炸機類似外,發動機應會採用俄製的D30-KP2發動機,或是中國國產的渦扇-18(WS-1 8)發動機,一共會有4具,載彈量可達45噸。
不過,分析人士認為,如果從美軍隱形轟炸機的設計過程來看,轟-20想要同時滿足匿踪性佳、速度快、航程遠、載彈量又要大等全部優點,現實上的可能性並不高。
吳明杰舉美軍隱形轟炸機為例,B-2A隱形轟炸機強調匿踪,因此在速度上只能維持次音速,它經過實戰經驗,載彈能力最多達23噸,以匿踪轟炸機來講,性能算是非常優越。另一款美軍B-1B超音速轟炸機,重視的是速度和載重能力,因此匿踪功能就有部分必須被犧牲。所以轟-20如果想要強調匿踪,但使用的又是俄製或中國國產發動機,不太可能達到45噸的載重量。
軍事專家的說法跟美國五角大樓在2020年發布的中國軍力年度報告相符,該報告推測轟-20的航程可能達到8500公里,有效載荷10噸,遠低於外界傳聞的45噸,且該報告當時預估,中國還要10年才能真的研發完成。
遲未現身可能面臨技術問題
台灣國防安全研究院國家安全所所長沈明室接受美國之音採訪時表示,如果轟-20是依據美軍B-2隱形轟炸機的規格和形式打造,那麼美國在1990年代初期的波灣戰爭中就已把B-2當作主力機種,但中共的轟-20現在才准備要發展出來,顯示仍落後美軍許多。而且,過去殲-10戰機發展出來的時候,中共官媒都會釋放一系列實際測試飛行與展現其重要性能的影片,但關於轟-20的官方資訊一直付之闕如。
沈明室說:“也就是說,在20世紀的最後10年,美國就已經在成熟使用B-2隱形轟炸機了,結果在21世紀的第20年之後,中共的轟-20才准備要發展出來,而且看起來都還在測試當中,並未完全公開,現在還在『猶抱琵琶半遮面』,表示這類型的轟炸機,它其實還有很多的不足。”
“首要不足之處就是發動機的問題”,沈明室說。他表示,中國向俄羅斯購買發動機,但不論是殲-20或者是將來的殲-31等機種,中國對於發動機的需求數量很多,但俄羅斯不願意賣給中國太多,所以中國祇好自己仿製。但中國在發動機的技術、材料以及鍛造工藝方面的水準又不到位,使其國產發動機的性能受限,跟歐美國家有一段落差。
台灣軍事專家吳明杰也說,如果將中國的轟-20跟美國最新的隱形長程轟炸機B-21相較,B-21從傳出開始打造到至今,美軍已陸續對外公佈B-21的外型照片,甚至連測試跟部署基地都已曝光。此外,美軍原本只規劃兩架原型機,今年證實要增加到5架,機隊數量也從100架增加到145架。
吳明杰說,這意味著B-21的性能基本上符合美國空軍進行空射核武或滲透打擊的作戰需求,美軍才會大膽地增加原型機數量和未來機隊的整體規模。相較美軍B-21的進程不斷往前推進,轟-20到現在還在搞噱頭,仍用布幕蓋著或是模型呈現,凸顯轟-20在研製的過程可能遇到非常多的難關,才會讓它“只聞樓梯響,不見人下來”。
吳明杰說,在轟-20正式面世之前,殲-20必須先有能力真正完成量產。他表示,殲-20先前早有傳聞要將發動機換成中國國產的渦扇-15,講了數年也沒有看到成果。對於載重能力跟航程需求更大的轟-20而言,想要換裝成國產發動機渦扇-15或更先進的渦扇-18的目標,可能會更為遙遠。
轟-20能夠量產與否充滿變數
分析人士說,根據日本防衛白皮書的統計,殲-20的數量經過十年來的發展,至今仍一直維持在20餘架,沒有跟上傳聞每年要量產50架到100架的數量,代表殲-20的性能還不夠成熟,也代表殲-20可能存在非常多的缺陷跟問題,才會遲遲沒有辦法量產。
吳明杰說:“解放軍殲-20都還沒有辦法完全量產情況之下,要去談轟-20,我覺得那是更是遙不可及的目標。第二個層次是說,轟-20會不會真的順利從亮相到曝光,到真的具備作戰需求能力,然後到量產,我覺得這中間還有非常多的變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