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往的軍艦要求是排水量越大越好 以搭載數量更多的各型飛彈
但是現在最新的海軍作戰理念是 大型軍艦不必多,但是要有很多耐波性和電戰自衛能力好的小型軍艦 充當大型軍艦的軍火庫,大型軍艦偵測到敵方目標時就透過資料鏈 和A射B導的方式指揮這些小型軍艦發動攻擊
這麼做的好處是可以防止敵人透過飽和式攻擊 一次全殲我方艦隊船隻
所以台灣可以以塔江艦為基礎 ,稍微提高排水量和增加耐波性, 成為分散式殺傷的關鍵

既然要分散風險, 那就應該造更多的塔江, 把飛彈分散在更多的載具上, 而非加大載具, 把飛彈集中在較少的大船上頭.

雙船體的好處是甲板面積大, 可以放更多的飛彈. 兩個船體可以作得很細長, 減少阻力利於高速行駛.

雙船體的缺點是除了縱搖, 還多了兩個船身間高度不同造成的橫搖. 據說在風浪大時搖起來很暈.

兩個船體高低不同的情形下, 中間船身會承受很大的應力. 為了高速行駛, 採用鋁合金的上部船身, 不利戰損, 壽命也比鋼製船身短得多.

塔江艦把她當成一艘大型飛彈快艇就好了, 海軍 + 海巡一次造個二十幾艘, 上面幾百枚反艦飛彈也有夠多了. 更大的雙體船就免了. 世界主要國家的海軍, 很少看到多體船的設計. 美國海軍的獨立級三體船, 也是冷戰後沒對手, 假反恐之名造來玩的. 現在新對手中國出來了, LCS就收不起來不作了, 還是回去作正規的巡防艦FFG(X).

如果建造一批1500-1800噸,可以當作反潛用途的二級艦大約要十艘,只需要劍二的防空能力就可以形成二級艦,這是用來取代濟陽與拉法葉的反潛艦。成功級是用來防空的,所以應該是會放海弓三,照理算至少需要48-64枚區域防空飛彈,但是4500頓可能放不下這麼多,最終推演就是海軍需要增加30-40%年度維持費才能有是大大小的防禦能量,不只是造艦費用。
算起來應該是要有4艘7000-8000噸級的大區域防空指揮艦配上標三與海弓三96枚再加上枚雄風三及反潛設備,搭配另外6-8艘5000噸左右的防空反潛艦配上海弓三64枚及反潛設備(當作反潛指揮艦)(取代成功級),另建12艘1800噸的反潛用二級艦專門反潛(取代濟陽與拉法葉),配上32枚海劍二與雄風二型飛彈8枚,然後是12艘800噸的塔江級三級艦與30艘光華六快艇。
另一個想法比較特別,就是4艘防空指揮艦,改變成三艘兩萬噸級全通甲板的直升機兩棲登陸艦,名為兩棲艦,實際上當作防空指揮與反潛指揮艦,因為可以載運多台直升機,所以它的反潛能量超過四艘巡防艦,但是因為噸位大可以放上96枚海弓三,當作區域防空指揮用。當然也可以用來當兩棲艦用,真正變成多用途的母艦。但是他的巡邏費用就驚人了。
現在台灣的玉山級兩棲運輸艦實際上設計成兩棲登陸指揮艦,具備點防空防衛能力,如果把它放大到聖安東尼奧級,當然也可以放上四架反潛直升機,也是可以當作反潛母艦用。這就要看海軍規畫的用法。
PSGOK wrote:
所以排水量應該再稍微放大一點點以增加耐波性
希望至少能在九級風浪下安全航行
PSGOK wrote:
中共海軍的055 級驅逐艦 滿載排水量達13000公噸 ,不排除在九級風浪下出海航行
7級風浪跟9級風浪差很多好嘛...
光是最大浪高就快差了1倍(5.5m VS 10m),風速也差了近0.7x(17.1 vs 24.4m/sec)
從交通部得資料看風浪紀錄
一年中浪高達2m級的大約近5成時間,提高到3m級內時約占75%,4m級的約1成,剩下的才是更高的風浪
實際上一年中大約8~9成內的時間都在4m級以內
因此刻意以造能耐9級浪為標準沒啥意義,這樣根本不需要小型艦(但實際上本來小型艦就是為了較低成本跟較大生產量為前提的產物)
而鋁合金雙船體本身造價就又比同噸位鋼製單體船高得多,硬要以此標準去建造那不如乾脆造大噸位的鋼質單體船即可
再說船能耐9級浪,武器耐得住9級浪?你要不要查一下美軍各式艦載武裝公開的耐波性是多少?一堆艦砲.機砲還是發射器的可操作極限也大約7級風浪左右,再上去一樣卡到限位器不工作
內文搜尋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