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

25億打造飛彈增產廠房即將完工 雄昇丶萬劍飛彈產能倍增

〔記者羅添斌/台北報導〕行政院提出金額上限為2400億元的「海空戰力提升計畫採購特別條例草案」,明年起5年內進行包括雄昇丶萬劍丶增程雄三等飛彈系統量產任務,據瞭解,中科院已針對各型飛彈加速量產進行各項先期準備,其中,中科院投入近25億元丶打造的「飛彈增產廠房」即將完工,飛彈生產的產能將高出現行產能數倍之多,對提升國防自主丶捍衛台海安全,將有重大助益。

立法院外交及國防委員會今天將安排機密的考察任務,據瞭解,將前往生產各型飛彈的中科院系統製造中心進行現地考察,主要就是針對行政院提出的「海空戰力提升計畫採購特別條例草案」,相關項目內容及數量,以及中科院對於飛彈加速量產所做準備計畫,進行全盤的瞭解。

相關人士透露,中科院先前的各型飛彈生產流程過於傳統,導致產能不高,中遠程飛彈的月產能僅在個位數,不符合當前軍事安全情勢所需,加上蔡英文總統年前到中科院現場視導飛彈生產過程時,也指示要加速及提升飛彈生產的效能,中科院因此在這兩年期間,投入相當高的經費,打造各式系統產能提升廠房,以及針對飛彈產能提升的飛彈增產廠房。

根據中科院公開的110年營運預算書顯示,飛彈增產廠房(含建築及設備)共計投資經費達24億8千餘萬元,規劃是在今年年底前完工啟用,而各式武器系統產能提升廠房(含建築及設備)投資經費為43億3千餘萬元,同樣規劃在今年年底前完成。

「海空戰力提升計畫採購特別條例草案」,要在111年度至115年度(2022年至2026年)的5年內進行量產,內容涵蓋10項,包括:沱江級艦後續量產(含第一階段丶第二階段等兩項)丶雄二雄三飛彈及機動車組丶雄三飛彈增程型及機動車組丶海巡艦艇加裝雄風飛彈發射系統及通信指管裝備丶天弓三型飛彈丶劍翔無人機丶萬劍飛彈丶雄昇飛彈丶陸射劍二飛彈。
2021-09-29 13:39 發佈
看起來要脫離手工生產模式,進入流水線模式,如果早幾年就有這樣的產能又何必買魚叉飛彈,早就可以自給自足,
25億只是小錢.....
stever2018 wrote:
看起來要脫離手工生產(恕刪)


飛彈生產組裝那有什麼流水線模式又不是生產電子 汽車產品 美國廠商也沒辦法這樣做
很多程序都要靠手工才能夠完成,只是能配合協作運送零件機器人減輕人員工作量。
這只是擴大廠房才有空間多設幾條產線放設備機台包含測試品管
萊七逃 wrote:
飛彈生產組裝那有什麼(恕刪)

比較一下中科院的場景與專門的生產工廠,就像化學實驗室與化學工廠的差別


kfc1780

依照鬼島的習慣,長官來當然要停止一切作業,收拾好任何工具,地板搞不好除了清潔還要打蠟鋪紅地毯,這樣才能顯示對長官的"尊重"。

2021-10-03 20:18
stever2018 wrote:
比較一下中科院的場景(恕刪)


這只是廠內一部份又沒全拍到
YOUTUBE 戰斧影片也不是流水線組裝很多要手工步驟

stever2018
stever2018 樓主

曾經有段影片蔡英文參觀飛彈組裝工廠,工作人員拿著螺絲起子正在作業(重點在於不是電動的),牆壁上,屋頂沒有任何組裝,測試工具....家徒四壁,一個工廠這樣配置對嗎?就是機車行都沒這麼寒酸

2021-09-29 15:30
萊七逃

中科院全台廠區有十多處 太以偏概全。

2021-09-29 19:12
stever2018 wrote:
比較一下中科院的場景與專門的生產工廠,就像化學實驗室與化學工廠的差別


飛彈生產除了有些電路板和小型元件以外,多半是手工組合,關鍵在工人素質的養成,所以很難快速生產,中科院現在是擴廠,最多只是多買些好用的工具給工人用,飛彈生產沒什麼自動化生產這種東西。

那支影片看來是為了給媒體攝影,場面弄得比較乾淨,真正的戰斧飛彈生產線也是手工,一堆生產用的工具,如下圖


對岸的長劍10生產線


洛馬戰機用莢艙生產線
天衣神水 wrote:
飛彈生產除了有些電路...(恕刪)
所以中科院的組裝廠可以稱之為生產線?現場一片空白,與之對比的其他場景雖然不能與汽車組裝相比大部份自動化設備相比,但是流水線生產也可以算合格,目前中科院欠的就是這一塊,純手工造成的效率低落居然只要25億就能補足⋯如果早幾年就開始行動,可以省下多少外購經費?
stever2018 wrote:
與之對比的其他場景雖然不能與汽車組裝相比大部份自動化設備相比,但是流水線生產也可以算合格


飛彈中有很多零件在組裝完成前,因為固定力量不足,亂移動的話會走位,精度會失真,除非是完成某一個階段的組合,不然的話,是「人」動「東西」不動,東西固定在那裏,只有工人走動去組裝負責的部位。

用「哈雷」的生產方式去類比較合適,東西就是在一個地方組合完成。

stever2018 wrote:
目前中科院欠的就是這一塊,純手工造成的效率低落居然只要25億就能補足⋯如果早幾年就開始行動


生產效率通常都是依訂單數制定
有多少訂單
就會有什麼樣生產能力的生產線
台灣目前有數種飛彈要生產
如果不外購
用排的.......何時會有這400顆

而且魚叉跟雄二並存
並不會比較差老共要反制也比較麻煩
rsteapwos wrote:
生產效率通常都是依訂單數制定



贊同.......

只有夠高的訂單數, 才需要建立相應等級的量產能量

一年訂單若只有五十枚, 每個月造不到五枚
那飛彈組裝工廠很可能比汽修廠還簡陋..........

關鍵零組件的量產也許才是重點
台灣的反艦與防空導彈需求量極高, 且後續還有大量升級延壽需求
若能將雷射陀螺儀、紅外線或雷達尋標器等各型導彈都需要的關鍵零組件盡可能國產化
會更有意義..
  • 2
內文搜尋
X
評分
評分
複製連結
Mobile01提醒您
您目前瀏覽的是行動版網頁
是否切換到電腦版網頁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