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卡通風格? 美國軍方正尋找一種貼地飛行器


美國軍方正尋找一種貼地飛行器
U.S military is now seeking a ground-effect craft

走卡通風格? 美國軍方正尋找一種貼地飛行器
五角大樓的研究部門被稱為 DARPA(國防高級研究計劃局),它已向行業發布了其信息請求,以尋求技術支持新機構專注於新型水上飛機和地面機翼飛行器的努力的發展。

翼地效應 (WIG) 也稱為 ekranoplan(俄語 - “screenglider”),是一種能夠通過空氣對地球或水錶面的反應獲得支持而在地表上移動的飛行器.

DARPA 戰術技術辦公室 (TTO) 的新細節證實,美國軍方想要一種比艦船快得多、有效載荷高於垂直起降 (VTOL) 和其他海上飛機的東西。

根據 8 月 18 日的信息請求,DARPA 正在尋求新型 WIG 車輛的想法,這些車輛將能夠提高空氣動力學效率並解決海上戰區傳統海上和空運平台的許多操作限制。

RFI 表示:“DARPA 對設計一種新型飛行器很感興趣,這種飛行器可以解決傳統空中和海上升降平台的主要操作限制。”

DARPA 指出,這個新概念的具體特點是大作戰載荷(100+ 噸)和攜帶多輛兩棲車輛的能力,擴展了用於避障的地效飛行能力,最大化地效飛行時間以增加航程和高海況用於地面效應飛行以及起飛和著陸以及延長的水上操作。

還補充說的是,DARPA 尋求確定滿足這些目標的其他新概念和配置。潛在任務領域的例子包括:

遠征先進基地作戰(EABO);
分佈式海上作業(DMO);
分佈式後勤和威脅行動下的後勤;
戰鬥搜救(CSAR)、現場分流、大規模傷亡救援;
兩棲作戰;
無人車操作;
低有效載荷、長時間的北極巡邏飛行。
此 RFI 鼓勵參與者提供解決所有已確定挑戰以及與此新概念相關的任何其他挑戰的想法。
2021-08-22 16:34 發佈
以前不是已有這種飛行器,好像限制用在黑海這種風平浪靜的海面,北極的海象可以想像應該很差,不能用,或是科技已有更進步,發展可以在海象不好的地方。
antispy wrote:
以前不是已有這種飛行器,好像限制用在黑海這種風平浪靜的海面,北極的海象可以想像應該很差,不能用,或是科技已有更進步,發展可以在海象不好的地方。

翼地效應並非新科技,只是美國的發展應用較晚。美國海軍現役遠征快速運輸艦(expeditionary fast transport)在五級海象以上即須停駛,而研究指出翼地效應機在更惡劣的六級海象應仍可操作。若屬實則可提供更有效率的軍事運輸。
antispy wrote:
以前不是已有這種飛行器,好像限制用在黑海這種風平浪靜的海面,北極的海象可以想像應該很差,不能用,或是科技已有更進步,發展可以在海象不好的地方。

是指俗稱裏海怪物的俄國飛行器嗎?
antispy wrote:
以前不是已有這種飛行(恕刪)

南北極基本是平原,其實氣墊船是水陸兩用但是耗油跑不遠,也撐不久,這個東西有優勢?但是如果在南海就有主場優勢相當於直升機的速度,超低空防空飛彈難以發生作用,又能載運裝甲車(或者相當重量的飛彈),百噸的飛彈至少幾十枚,相當於轟炸機或者武庫艦,邊打邊跑,如果是目前的魚叉肯定有百枚庫存
stever2018

從載具的規格判斷出要如何用要用在甚麼地方這只是常識,075要用來登陸日本美國?還是甲板塞滿垂發能超過200具千枚飛彈成為2炮主力艦,如果中國有這種常識準備個5艘台灣防禦就頭大了

2021-08-22 18:58
Panchrotal

對岸多的是飛彈載台,還不致於傻到全梭在塞飛彈這條路。

2021-08-22 20:04
ajuggrutaiwan wrote:
是指俗稱裏海怪物的俄國飛行器嗎?

所謂「裏海怪物」(Caspian Sea Monster)為西方世界用語,專指1966年10月16日首航的Korabl Maket (KM)翼地效應機。該型機僅有一架,作為試驗用途,並未配備武器。

備戰大洋,美軍將研發全新水上飛機


隸屬美國五角大廈的高等國防研究計畫署,在 18 日發出了研發構想徵求訊息,向各全球各國防產業廠商徵詢新式水上飛機的設計概念。

高等國防研究計畫署(Defence Advanced Research Projects Agency, DARPA)所著眼的設計,稱為「翼地效應機(Ground-effect Vehicle)」構型。

這種飛機與一般飛行器不同的地方在於,透過貼近地面或水面飛行,氣流通過機翼向後下方流動,衝擊地面或水面時,會比在高空中產生更大的升力,使機身阻力減少,獲得比高空飛行更高的升阻比,但也因身形龐大,只能進行貼地飛行。

冷戰時期,美蘇雙方都有進行翼地效應機相關實驗,美國於 1940 年代測試「休斯 H-4 大力神(Hughs H-4 Hercules)」水上飛機,蘇聯則在 1960 年代由阿列克謝耶夫設計局(Alekseyev Central Hydrofoil Design Bureau)設計出「裏海怪物(Korabl Maket)」的實驗機。

但由於材料技術和飛行原理都無法克服風浪及侵蝕問題,計畫很快就遭到中止,此項技術後來多為民間自行開發商用。
由於翼地效應機在海面飛行時,速度遠比船艦快,載重量也大幅超越直升機,因此美軍認為這項技術若能克服風浪問題,可發揮極大的戰略和戰術價值,因此將近 80 年後, DARPA 將開始著手研發全新機種。

在 DARPA 的構想中,這款新機種需要能承載 100 公噸以上,艙內空間可搭載數艘兩棲載具,並且能長時間進行翼地效應飛行,在遇到海況不佳時能迅速降落進行海航模式,且海航模式需具備與一般船艦相當的抗風浪能力。

DARPA 發出這項研發構想徵求案後,就等各家國防廠商提供設計概念,屆時 DARPA 將評估最可行的方案,與廠商合作開發。

未來在西太平洋的潛在衝突中,除了傳統氣墊船、直升機和登陸艦之外,或許能看到這款身形巨大的水上飛機,以貼地高速飛行方式衝進熱區,卸下人員載具之後迅速撤走的身影。
sbx700a wrote:
冷戰時期,美蘇雙方都有進行翼地效應機相關實驗,美國於 1940 年代測試「休斯 H-4 大力神(Hughs H-4 Hercules)」水上飛機,蘇聯則在 1960 年代由阿列克謝耶夫設計局(Alekseyev Central Hydrofoil Design Bureau)設計出「裏海怪物(Korabl Maket)」的實驗機。

翼地效應是航空器低空飛行的物理現象。Hughes H-4 Hercules是設計升限兩萬呎的飛艇,並非翼地效應機。只是1947年11月2日首次也是唯一一次離海飛行僅維持在海面上廿公尺飛行一英里。此低空飛行即伴隨翼地效應,減低風阻、增加升力。而該機能否在高空飛行則未實際驗證。
內文搜尋
X
評分
評分
複製連結
Mobile01提醒您
您目前瀏覽的是行動版網頁
是否切換到電腦版網頁呢?